43岁的陈先生,平日里喜欢喝点小酒、抽抽烟,高血压控制不好也不在意。前段时间,陈先生突发脑梗塞,肢体麻木、乏力,甚至一度自主呼吸暂停,幸得医生及时介入治疗,帮助恢复脑血流,才得以“重生”。近日,医护人员回访陈先生时得知,目前陈先生情况不错,能说话、能走路,吞咽功能还在恢复中。陈先生感慨道:“医院,感谢神经内科一区的医生,他们给了我二次生命,以后一定会健康生活。”
江门日报记者蔡昭璐通讯员廖欣
男子突发脑梗塞呼吸暂停
陈先生是四川广安人,在江门打工。前段时间,陈先生突然出现左侧肢体麻木、乏力,不仅站不稳,说话也不流利,在家人的陪同下,医院急诊科就诊。CTA提示:左侧椎动脉闭塞、右侧椎动脉颅内段局部重度变窄,遂拟“脑梗塞”收入该院神经内科一区。
该区副主任医师章敏介绍,人体后脑有两条非常重要的供血动脉,分别是左、右侧椎动脉,它们穿行于颈椎两侧的横突孔,向上行进入头颅内,两支血管在脑内合为一支叫基底动脉。而后脑又是人体的生命中枢,它控制着呼吸、心跳、体温、运动等功能,一旦供血出现问题,患者随时会昏迷、死亡。
“陈先生到院时,症状较轻,没达到手术指标,主要是桥动脉起了作用。”章敏说,前颈动脉跟后椎动脉间有条桥动脉(后交通动脉)相连,当椎动脉变狭窄后,前后脑的血供产生颅内差,血流会改向,从压力高的地方往压力低的地方流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后脑的血液供应。“但桥动脉管径只有1mm,非常脆弱,一旦供血不稳,患者情况就会立即恶化。”
果不其然,正当医师与家属沟通病情时,陈先生突发呼吸不规律,口唇发绀,呼叫不应。心电监护显示血氧饱和度下降,医护人员立即提高氧流量,但陈先生血氧饱和度仍在进一步下降,自主呼吸停止。医护人员给予一系列抢救后,当晚9:15,患者基本生命体征稳定,但仍表现为昏迷状态。
医生紧急手术
患者化险为夷
“当时,我们结合CTA检查,猜测患者后交通动脉代偿枯竭、右侧椎动脉供血可能已经完全闭塞。”章敏说,如果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恢复血流,呼吸心跳将难以维持,随时会失去生命。
征得家属同意后,当晚10:44,由章敏主刀,为陈先生进行血管闭塞开通术。他说:“手术风险极高,不仅要预防血管破裂,还要防止血管近、远端血栓逃逸,避免引起并发症,需要医生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技术。”
术中,行脑血管造影时,证实患者仅存的右侧椎动脉已完全闭塞。章敏先用微导丝艰难通过右侧椎动脉闭塞段,“这是最关键的一步,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夹层甚至穿破基底动脉的风险,需要慎之又慎。”顺利通过后,章敏置入球囊,将闭塞段血管扩张,最终成功恢复脑血流。
术后,陈先生转入重症医学科继续治疗。经过医护人员10天的悉心照料,患者成功脱离呼吸机,转入神经内科一区进行康复治疗。近日,在住院27天后,患者四肢力量基本恢复正常,顺利出院,平安返川。
抢救急性脑梗塞病人
要争分夺秒
椎基底动脉闭塞是最严重的缺血性脑卒中类型,死亡率极高,因为缺血累及脑干和小脑,且很多救回来的患者都存在严重的功能残疾,可以说是非死即残。“陈先生算是很幸运,术后预期非常好,没有留下残疾。”章敏告诉记者,“三高”、抽烟、喝酒、熬夜,这都是诱发脑中风的危险因素。一定要健康生活,适量运动,强壮体魄。
近年来,脑卒中发病率呈现年轻化趋势,40岁以下的患者并不少见。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及并发症多的特点,不但给患者本人,也给整个家庭带来巨大的不幸。抢救急性脑梗塞病人一定要争分夺秒,越早识别中风,越早送医治疗,治疗效果越好、后遗症越少。
如何及早发现中风的蛛丝马迹,识别中风呢?章敏表示,要记住“中风”口诀:“1”看1张脸、“2”查2只胳膊,“0”是聆(0)听语言,只要有其中一项表现,就应赶快拨打,尽快送至具医院进行抢救。
本文来源:江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