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内动脉狭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1600余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换企业身份证 [复制链接]

1#

1600余家非时*类报刊出版单位转换"企业身份证"


改革的生动实践 发展的强劲动力


  ——写在非时*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全面铺开之际


   璩静


  非时*类报刊是我国新闻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也是报刊传媒业发展的重要力量。非时*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能否取得突破,直接关系到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进程——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600余家非时*类报刊出版单位转换了“企业身份证”。部分报刊社先行先试,积极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突破了发展瓶颈,焕发了生机和活力,为非时*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积累了新经验,探索了新路径。


  *策保障为改革护航


  改革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强有力的*策支持。2003年以来,文化体制改革的配套*策日益完善,对改革涉及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资产和土地处置、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人员分流安置、财*和税收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做出了明确的*策规定。


  2011年5月,中央下发《关于深化非时*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了非时*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原则要求和目标任务。


  蓝图已绘就,关键在行动。6月,非时*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全面部署改革工作,明确了非时*类报刊改革的“四项任务”:分期分批按照规范程序完成非时*类报刊出版单位的转企改制,使其成为市场主体;整合出版资源,培育一批独具特色的大型报刊出版传媒集团公司;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调整结构和布局,形成一批专、精、特、新的现代报刊出版企业;建立健全市场退出机制,关停并转一批不符合市场准入条件、不具备报刊出版资质和违规出版以及严重亏损而资不抵债的报刊出版单位等。


  刚刚闭幕的*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非时*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以“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推进非时*类报刊社转企改制,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


  高起点启动,严要求推进,高质量落实……非时*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由此全面铺开。


  转变机制为改革开道


  改革不是走过场,体制机制不顺,终究难以出现良性发展的局面。只有通过转变机制,报刊社才能成长为具有较强竞争力与品牌影响力的报刊传媒企业——


  2006年6月,体坛周报社被正式确定为湖南省文化体制改革首批试点单位。2009年9月,体坛周报社引进中介机构启动了转企改制。经过清产核资与资产评估,摸清了资产状况,厘清了资产归属,获准核销了部分不良资产,彻底解决了家底不清楚、资产不明晰、管理不规范等问题。2011年,体坛周报社整体转企改制为体坛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多次的审计评估与清产核资,就像给企业一次“全面体检”,摸清了家底,发现了问题与隐患,加快了资源整合,重新规划了战略布局与发展方向。2010年,体坛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开始试水体育文化产业,积极进入体育旅游、国际体育赛事推广、国际体育经纪等领域,与中央电视台合办了高尔夫球频道,并建成了高尔夫产业中心和站。2010年,体坛周报社总资产达5.2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亿元,净利润3181万元。


  率先改革、做大做强的路上,又何止是体坛周报。


  环球时报自1994年成立之初就按照企业组建,从一张4开8版的周报逐步发展为每周出版6期的,形成中文版英文版并举、报纸络结合的多元发展格局。


  2009年完成转企改制的《中国科学》杂志社创建新型学术管理体系,各编委会牵头抓专题,邀请国内外知名科学家写稿。杂志社年收稿量连续两年超过万篇,编委领衔主持组织各学科热点专题专辑达183个,内容质量都体现了很高学术水平。


  自2009年组建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后,《中国文化报》从每周44个版增至56个版,2010年发行量同比增长40%,同时创办了全国第一家文化信息类新型无线媒体《中国文化手机报》。


  观念转变为发展提速


  改革是一场深刻的利益关系调整,能否兼顾改革对象的切身利益,将直接决定改革的成败。如果人心浮动,那么改制就不可能顺利平稳,发展就可能成为泡影。


  从事业编制变成企业职工,不仅仅是身份的转变,也涉及实际利益的调整。许多人担心,失去了事业身份到市场上找饭吃,收入会不会减少?养老、医疗等福利水平会不会下降?


  对这些疑问,先行先改的报刊社给出了答案。


  中国文化报社在改革之初,许多员工担心,以企业身份退休后养老保险会低于事业身份。报社广泛听取职工意见,坚持积极稳妥处理改革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深入调研制定了人员身份转换方案细则,并建立了企业年金等制度,确保职工退休后的工资待遇不低于甚至高于事业单位的水平,解除了职工的后顾之忧。


  辽沈晚报社很多老职工都有根深蒂固的“国有情结”,崇尚事业身份,对于改革不少人心存疑虑。能否制定切实可行的人员安置和劳动关系调整办法成为推进改革的关键。本着“平等自愿、切实维护职工权益,人随资产走、人随业务走”的原则,报社明确转企改制涉及的事业编制人员原则上进入股份公司,重新签订劳动合同,同时也为少数事业编制人员设计了离岗内退、离职创业补偿、待岗培训等多种“出口”。


  转为企业后,中国电力报社实行“按岗定责、按岗定薪、同工同酬、绩效挂钩”的激励机制,实现了“五险一金”全员覆盖。在收入分配上,通过与各公司各部门签订经营责任书和工作责任书,实现了绩效挂钩,全员考核,打破了过去以行*级别确定收入的做法,鼓励一线采编人员与经营人员多创业绩。近年来,报纸发行量稳步增长,职工队伍由110人壮大到400余人,职工收入明显增加。


  转企改制使职工成为受益者,从而成为改革的坚定支持者和积极参与者。转企后的报刊社大都在企业内部实行了竞聘上岗、考核激励、绩效工资等市场化改革。收入差距适当拉开,调动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工作效率、工资水平普遍提高。


  深化改革为发展蓄能


  在改革中求发展,发展又为深化改革积蓄了巨大能量。从根本上说,改革本身不是目的,发展才是目的。


  十年前,湖北知音期刊出版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知音杂志社基础上成立,由事业法人转变为企业法人。今年1月,湖北知音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改制工作顺利完成。


  十年来,知音传媒集团经济效益连年递增,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居全国期刊集团前列,为下一步集团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集团正在积极筹备股份公司的上市融资工作,力争通过资本市场打造文化综合类、动漫类、时尚类期刊群,做强广告、发行、印刷及新媒体和跨媒体产业。到2015年,争取实现总资产规模100亿元、年收入100亿元,成为“双百亿”的航母型出版企业。


  发展永无止境,改革必须随之推进,这才是文化体制改革的真正含义。


  今年4月转企改制的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正逐步形成以新闻出版信息服务平台、新闻出版数字服务平台、新闻出版业投融资、文化产业多元化服务板块为主营业务的运行格局。前身为《机电商报》社的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自2007年改制后已发展为“16刊1报4”,员工增加到400余人,年营业收入达2亿元,并计划5年内通过实施“一体两翼”战略,即以资本运作为一体,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为两翼,力争成为拥有10个左右刊群、产值达7亿至10亿元的专业性报刊出版集团。


  从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只是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经过资源整合的报刊出版企业还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实施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资本运行机制,逐步成为运作规范的现代新闻出版企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