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在那里能治好李妍:有偿家教如何在堵疏之间找到出口
作者:李妍存在即合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对社会上一些屡禁不止的现象,渐渐有了态度上的微妙转身。近日,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拟立法有条件放开有偿家教,再次将“在校教师有偿家教话题”推向风口浪尖。(10月20日新华社)一直以来,“有偿家教”都是教育界的敏感词汇,它总是与师德、金钱、私利等字眼捆绑一体。也因此,“有偿家教”甫一冒头,周边便会立即充斥“恶补怪圈”、“师德败坏”之类的怒喝谩骂之声。在很多人的逻辑里,教师一旦做了有偿家教,就像做了不合法的买卖似的,有了铜臭的沾染,便与人们传统认知中的“一支粉笔,两袖清风”的教师形象相去甚远。在这部分人的认知中,“有偿家教”之罪源于“有偿”。当然,对一些涉事其中的家长来说,有偿问题或许不是他们忧心的关键,更多只是出于影响正常教学的隐忧。比如有的家长就担心,有偿家教会否导致教师在正常教学工作中分心,会否出现为了赚取更多课外收益,教师故意在正常教学中敷衍怠慢,从而迫使学生选取有偿家教等等问题。然而,怒斥归怒斥,担忧归担忧,千夫所指的“有偿家教”市场还是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了———其不仅变着花样轮番上阵,家长们还对之乐此不疲。这又是为何呢?毋庸置疑,在“中高考”指挥大棒的引领下,课外家教是有着其庞大的需求市场的。在孩子未来的出口仍放置在中高考独木桥的情境下,高等教育通道依然停留于“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教育背景中,这样的市场理所当然地存在。当然,我们也不能据此将“有偿家教”的原罪,归咎于沿袭千年的应试教育制度,毕竟到现在,我们还无法找到比之更有效更公平的出口。在这样的语境中,“有偿家教”就不过是庞大的市场需求中,一方提供课外的师资教育,另一方按劳付酬的正常市场经济交流行为。或也正是意识到这种因市场需求不能禁绝的局面,此次浙江对有偿家教才首度“有条件适度开口子”,允许一定程度地开放有偿家教。“堵不如疏”,诚如浙江社科院的专家所言,有偿家教应该做的是如何“疏”。而不是让“疏”变成一种变相的妥协。在堵疏之间找出一条通途,或许才是“有偿家教”在市场需求与社会诟病面前,找到出口的关键。这一点,在“有偿家教”上早有经验的韩国,或能成为我们的镜鉴。比如,他们将“有偿家教”市场化,成立专门的“课外学校”为学生补课,作为正常学校教育的补充。“课外学校”的教师需持证上岗,但其他在职教师却又不得在“课外学校”兼职,也不能搞有偿家教。当然,在职教师也可辞职到这些“课外学校”任教。这种方式不仅杜绝了“有偿家教”可能影响正常教学的问题,又充分尊重了教育的市场需求。也许,正是充分认识到家教的合理性,并据此找到需求出口,才是打通“有偿家教”疏通之道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