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内动脉狭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魅力医生朝浩争分夺秒和死神抢时间,他是为 [复制链接]

1#

极目新闻记者刘迅

摄影极目新闻记者王永胜

通讯员殷缘鑫田火霞赵林

他是患者眼里的“唠叨医生”,每次耐心问诊,叮嘱患者规范治疗;他也是24小时待命的“铅衣战士”,争分夺秒抢回中风患者的生命。

他是朝浩,医院医院神经内一科主任。为了患者的一份生命托付,他和团队精益求精,走出一条中风患者救治的“加速模式”,大大缩短了脑血管开通时间,获得国字号的授牌认可。

朝浩主任做介入手术紧急开通脑血管

24小时待命他争分夺秒抢回生命

天气一冷,脑血管病患者也多了起来。

12月1日,朝浩上专家门诊,患者一位接着一位。极目新闻记者看到,他一直忙到午饭时间,才接诊完最后一位患者。顾不上喝口水,朝浩又匆匆往急诊赶,“最近中风患者多,我去看看情况。”

“医院,神经内科医生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24小时坐急诊。”朝浩解释,对于急性脑卒中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哪怕早一分钟做出正确判断和处理,都能最大程度挽救脑细胞。

于是,医院医院在市属医院中率先“吃螃蟹”,在急诊科开设神经内科诊室,由专科医生24小时待命。朝浩说,这样一来,如有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送到急诊,专科医生立马到位,争分夺秒救治,为抢救生命赢得更多时间。

朝浩主任接诊患者

朝浩正说着,一位患者被紧急送到急诊门口,神经内科医生汇报病情:“朝主任,患者48岁,突然吐词不清,一侧肢体不能动,怀疑中风。”朝浩立马决定,开通绿色通道进行急诊检查。

果然,影像资料显示,患者颅内右侧大血管有堵塞。此时,距离患者发病已有3小时,必须尽快溶栓。不到30分钟,朝浩带领团队紧急打通血管,解除中风危机。“如果再拖延一会,患者将错过治疗最佳时机。”

医院卒中中心办公室主任,朝浩感慨,他就像救火队员,哪里有险情就出现在哪里。为了和死神抢时间,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只要有需要,哪怕是深更半夜也要随叫随到。他还记得,有一晚凌晨3时,他在睡梦中接到电话,医院,但错过了溶栓最佳时间。朝浩二话没说,医院赶,他和团队一起为患者紧急做介入手术取栓,才打通血管。

如今,对紧急溶栓的患者,从入院到注入溶栓药物,该院平均时间提速至40分钟左右,最快仅20分钟,大大短于国内指南要求的60分钟。朝浩说:“虽然很累,也没有睡过一个整觉,但看到一位位患者脱离生命危险,重回有质量的生活,我很有成就感,也不觉得辛苦。”

变身“铅衣战士”只为一份生命的嘱托

在神经内科介入手术的战场,需借助X光照射显像,医护必须承受射线的辐射,朝浩和团队医生穿上重达20多斤的“铅衣铠甲”,与死神抢速度、夺生命,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对于朝浩来说,他的肩上有着比铅衣更重的托付,那就是生命的重量。

朝浩主任(右)做介入手术紧急开通脑血管

上周,85岁的王婆婆突然左侧身体偏瘫,话也说不出来,被紧急送到医院医院抢救。朝浩果断判断,很可能是脑中风,当即通过绿色通道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果然,结果证实了他的判断,老人是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血流几乎无法通过。由于老人仍在治疗黄金期,急需介入手术开通血管。

与家属沟通后,朝浩主刀,为老人进行脑动脉取栓。棘手的是,老人年龄大,血管弯弯曲曲,导管通过时难度很大,稍有不慎很容易戳破;再加上老人血管内壁多发粥样硬化,这就如同设置了路障,导管前行困难,容易伤到血管内膜。

穿着铅衣的身体很沉重,但手上的操作容不得半点失误。参与手术的年轻医生回忆,手术台上的朝浩沉着冷静,带着大家一起,一点点将导管沿血管送至颅内,成功取出血栓,老人血流随即恢复,在场所有人长松一口气。目前老人恢复良好,生活也可自理。

朝浩说,从医近二十年,他从未停止过对自我的要求。每一台介入手术,从模拟训练到上台实战,他的手上功夫练得很稳。遇到疑难问题,下了手术台会复盘,总结经验。

正是这种永不止步的精神,让他在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疑难重症疾病、脑血管介入微创治疗等方面颇有建树,获得业界专家的一致认可。同时,他也成为湖北省脑血管病防治学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武汉市医学中青年骨干人才、武汉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首届神经介入学组委员、武汉市脑卒中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专家。

欣喜的是,在神经内科带头人尹晓新教授、朝浩主任的带领下,这支业务精兵成绩斐然:团队多年来瞄准技术重点、前沿热点、临床难点,成为武汉市临床重点专科。尤其是“卒中中心”由中国卒中学会、中国卒中中心联盟授牌,也是武汉市卫健委首批授牌的“医院”、“医院”和“医院”,并纳入“武汉市卒中急救导航地图”医院。

苦口婆心做科普只为让患者少走弯路

搞临床多年,朝浩一直在坚持一件事:尽可能排查中风高危人群,苦口婆心地做好预防科普,“只有医生多唠叨、多科普,才可能让患者不发病或晚发病。”

朝浩主任(左三)带队讨论疑难患者病情(资料图)

要知道,中风致死、致残率都很高。但在信息爆炸时代,很多患者盲目跟风,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和做法。

68岁的朱先生家住汉阳,前不久起床后感觉身体软绵绵地不听使唤,手脚麻木,走路困难,他立马意识到不对劲。3年前老伴去世时,他因悲伤过度晕倒,在医院发现轻微脑梗,幸亏抢救及时才没有留下后遗症。担心再次发生意外,子女第一时间将他送往医院医院救治。

接诊的朝浩根据检查结果诊断,患者颅内血管再次堵塞,已出现二次脑梗。为何脑梗再次复发?他询问发现,问题就出在患者每天服用的药物上。半年前,朱先生听朋友说三七粉能活血化瘀、软化血管,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他便自作主张停了医生开的药。

朝浩无奈解释,“您停了药,无疑是给脆弱的脑血管‘埋雷’,可导致血小板沉着血管壁,出现再次狭窄而发生脑梗,三七粉对此没有实质性的预防作用。”朱先生后悔不已。

令朝浩揪心的是,像这样的患者还有很多,其中不少是年轻人。例如,有的人平时从不监测自己的血压,以为没症状就等于没问题;有的患者是症状一缓解,立马自作主张减量停药;又或是听信偏方,结果病情加重。

“缺乏健康管理意识以及规范的治疗,都会埋下巨大隐患。”朝浩说,一旦中风,还有二次复发的可能,对患者和家庭来说,生活将承受巨大痛苦。

每次坐门诊,朝浩都会变身科普宣传“达人”,尤其是老年人接受能力差,他讲一遍不行讲两遍,直到患者听懂为止。

“坚持做对得起病人的医生、做对得起团队的主任,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守住一名医者的初心。”这是朝浩经常说的一句话。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