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内动脉狭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病例分享大脑中动脉血栓性巨大动脉瘤伴 [复制链接]

1#
泉州白癜风医院 http://www.bdfyy999.com/m/

患者男,65岁,主因“突发左侧肢体无力2d”,于年2月22日收入首都医科医院神经外科。入院体格检查:左侧肢体肌力Ⅴ-级,肌张力偏高,神经系统其他检查未见异常。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0余年,平时血压控制在/70mmHg左右。既往多次发生短暂性肢体麻木。患者口服阿司匹林后有呕血症状。头部CT平扫示,右侧颞叶占位(图1),肿瘤卒中可能。头部增强MRI示,右侧颞叶占位,血肿可能,右侧基底节区近期脑梗死(图2)。于局部麻醉下行全脑DSA(图3),显示右侧大脑中动脉(MCA)M1段远端不显影,残端上移。

图1术前CT平扫横断面,示右侧颞叶占位,局部为高密度影,伴周围水肿,脑室受压明显,伴中线移位;图2术前MRI:2aT2像示右侧颞叶混杂信号,病变周围有环状低信号影;2b扩散加权成像示右侧基底节区少许高信号,提示近期脑梗死;图3术前DSA右侧颈内动脉正位像,示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截断(箭头所示),残端上移

综合患者各项术前检查,诊断为右侧MCA血栓性巨大动脉瘤,同时伴有载瘤动脉闭塞。遂在全身麻醉下行开颅动脉瘤切除术,MCA端-端吻合术,并行右侧颞浅动脉贴敷术。经右侧额颞入路,取“问号”形切口,分离并保留颞浅动脉额支及顶支,以备颞浅动脉-MCA旁路移植术。

在外科显微镜下分离外侧裂,暴露病变,切开病变囊壁,见内部有红白栓子形成,吸除部分组织,内部减压后,分块切除瘤壁,深部可见M1段近豆纹动脉处穿入,形成动脉瘤瘤壁,远端可见血管穿出(图4a)。采用临时阻断夹夹闭,阻断动脉瘤血管,完全切除动脉瘤。MCA粥样硬化明显,剥脱两断端血管血栓及斑块,可见两断端血流通畅,遂行MCA端-端吻合术,吻合后,使用吲哚菁绿造影示吻合血管通畅(图4b)。遂将颞浅动脉额支及顶支贴敷于脑组织表面,未行颞浅动脉-MCA旁路移植术。在切除的病理标本上见壁内附大量凝血(图5)。

图4术中影像资料:4a切除动脉瘤后,可见ICA、MCA、ACA、豆纹动脉;4b术中吲哚菁绿造影示血管吻合口通畅(箭头所示)

图5大体病理示血管壁内附大量凝血

术后病理报告:纤维组织构成囊壁,壁内附大量凝血,伴含铁血*素沉着。术后第1天,患者意识清楚,肢体活动正常,头部CT平扫,未见术腔明确出血或新发脑梗死(图6a)。术后第15天,患者出现精神状况变差,言语不清,构音障碍,左侧肢体无力。复查头部CT,考虑为右侧大脑半球急性梗死,伴周围水肿,脑室受压,中线移位(图6b)。遂予脱水降颅压等对症处理。经积极治疗后,术后第21天,患者精神状况好转,言语表达清晰,能够正常应答,左侧肢体肌力正常。术后第22天,复查头部CT,可见脑水肿较前消退,侧脑室显影,中线较前回位(图6c)。

图6血管吻合术后CT复查结果:6a术后第1天,未见术腔出血或脑梗死;6b术后第15天,右侧大脑半球急性梗死,伴周围水肿,脑室受压,中线移位;6c术后第22天,脑水肿较前消退,侧脑室显影,中线较前回位

术后第25天,复查头部CT血管成像(图7)示,右侧MCAM1段纤细,伴远端闭塞。出院时改良Rankin评分2分。患者出院后接受高压氧康复治疗。

图7术后第25天CTA,右侧M1段纤细,伴远端闭塞(箭头所示)

讨论

颅内巨大动脉瘤并发瘤腔内自发性血栓形成约占巨大动脉瘤的13%~20%,而血栓闭塞性巨大动脉瘤合并载瘤动脉闭塞相对罕见,文献检索多为个案报道。巨大动脉瘤并发瘤腔内自发性血栓形成及载瘤动脉闭塞的发病机制争议较多,如动脉瘤体积、瘤颈比例以及血流紊乱等均可能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Sato等报道2例巨大MCA瘤伴颈内动脉(ICA)闭塞,认为增大的动脉瘤会拉伸ICA,导致动脉瘤压迫ICA,同时前床突及视神经受累,最终导致瘤腔内血栓扩展到ICA本身。多数文献认为载瘤动脉闭塞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

本例患者虽然此次入院主诉突发肢体无力,但追问其既往情况,短暂性肢体麻木发生过多次。因此考虑其载瘤动脉闭塞的原因为多次血栓形成,逐渐扩展到MCA,且术中发现MCA粥样硬化明显,最终导致MCA闭塞。血栓闭塞性动脉瘤可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占位效应、脑缺血症状或癫痫发作等。当载瘤动脉闭塞,而侧支循环建立欠佳时,可出现脑缺血症状。

Brownlee等报道1例66岁未破裂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患者,其首发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发展为双侧ACA及左侧MCA供血区的缺血性卒中,从而导致3支血管供血区域的脑梗死。本例患者入院后头部DWI示右侧基底节区急性脑梗死。因此,根据患者既往有多次TIA发作,而此次急性起病,考虑为栓子脱落闭塞小的穿支动脉,颅内灌注不足,从而导致缺血性卒中发生。血栓闭塞性动脉瘤易误诊为颅内肿瘤、海绵状血管瘤等。

当合并载瘤动脉闭塞时,DSA呈阴性表现,诊断更加困难,甚至需要活检才能确定诊断。本患者术前头部CT平扫,提示局部高密度影,伴周围等密度影,且占位效应及周围脑水肿明显,考虑肿瘤卒中可能。但患者入院后增强MRI可见混杂信号影,病变周围有“靶环征”,此时考虑血栓闭塞性动脉瘤的可能性大。术中发现动脉瘤瘤壁及瘤壁内红白栓子,结合术后病理结果,最终明确诊断。目前对于此类疾病的治疗,多数文献报道采取保守治疗,对于存在脑缺血症状的患者可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其短期随访效果良好。

Endo等回顾分析9例MCA巨大动脉瘤,均以脑缺血症状起病,但动脉瘤仍有破裂风险,故建议对于巨大MCA瘤采取动脉瘤切除术,并同时行颞浅动脉-MCA旁路移植术。Browlee等认为,在控制TIA方面,采取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或手术夹闭动脉瘤,效果相同。但瘤腔内血栓形成并不能防止动脉瘤破裂,TIA发作后仍可发生SAH。而手术既可控制TIA发作,又可降低SAH的发生风险。

笔者在切除动脉瘤后,剥脱MCA两断端血栓及斑块后,两端血管血流通畅,故行MCA端-端吻合术。术中吲哚菁绿造影示吻合口通畅,遂未行颞浅动脉-MCA旁路移植术。考虑到吻合口有闭塞可能,术后予扩容治疗,术中将分离出的颞浅动脉行贴敷术,逐渐形成由颅外血管向颅内代偿性供血。患者术后迟发性大脑半球梗死,考虑与术后MCA吻合口闭塞、血流动力学紊乱、栓子闭塞小的穿支动脉、侧支循环不佳、脑灌注不足相关。而患者MCA吻合口闭塞则与患者术后颅内感染、多脏器衰竭等并发症及未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相关。对于该患者,需长期随访,观察颞浅动脉贴敷术后是否有颅外血管向颅内脑组织代偿供血,以及患者是否有肢体麻木、无力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来源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编辑

宋道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2#
白癜风怎样治疗最快 http://pf.39.net/xwdt/191104/7585947.html

科普作者:陈舟医生,医院

引言:颈内静脉导管的置入是一名肾内科医生,必须掌握的操作。看似简单,其实里面每个步骤和细节都值得我们追求极致的完美。今天我会一名初学者的角度,和大家聊一下,如何快速掌握这一技术。

“理论”结合“实践”,是*治课本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之一,快速掌握一项新技能,首先要做足理论功课。

看上图,颈内静脉导管的置入,是需要我们把导管末端经过颈内静脉,放置到右心房的位置,保障血流的进出畅通,头端分出动、静脉端为血液净化治疗建立血管通路。

如何实现?一起来探索一下吧!

一.确定

对于颈内静脉皮肤入口的确定,根据的解剖位置确定,不建议摸颈动脉(除非患者有气管插管),股静脉皮肤入口的确定,主要是摸股动脉。

我们先来看一下颈内静脉的解剖:

如上图所示,颈内静脉在颈部前面是被胸锁乳突肌所覆盖的,只有在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和锁骨头之间露出一点点,在这个点理论上最容易穿刺,但是位置比较低,容易误穿到胸腔,引起气胸,所以位置得上移,尽量在颈三角(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和锁骨头,以及与锁骨形成的三角)的顶部穿刺。

但是这个部位有肌肉覆盖,穿起来有点麻烦,如何充分暴露颈内静脉呢?方法有的,让患者立正平躺,尽量向左侧摆头,如下图:

头左摆之后,颈内静脉的位置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右侧转到了颈动脉的右上侧,这样的位置,会让穿刺变得更加容易,如下图所示:

此外,还有一种方法,可以让颈内静脉穿刺变得容易,就是让患者头低脚高位,这样会让静脉“怒张”,充盈的更好,如下图:

好,接下来,我们说一下非常重要的颈三角,现在欣赏两张美颈:

第二张图片,更加明显,我就不打辅助线了,大家欣赏一下:

当时,现实情况下,遇到的患者不是每个都这般美丽清晰,很多患者不明显,那该,如何浮现?方法也是有的,让胸锁乳突肌绷紧收缩,嘱患者抬头即可显现,如下图:

如果患者不能做抬头的动作,那只能靠摸来确定颈三角了,是摸肌肉,而不是摸血管的波动。初学者建议买一个手术记号笔,来画出三角的界限,如下图:这样,即使盖上手术洞巾,自己心里有数,因为直接看的见。

颈三角出来了,下一步就是确定皮肤的穿刺点了,我个人的习惯是在锁骨以上两个横指这个位置,接近于颈三角的顶点区域。还有就是患者如果颈部较长,位置可以再靠上一点,较短的患者,靠下一点。

如图:显示的是皮肤穿刺点和角度,助手视角

这是术者视角,图片展示的是颈内静脉穿刺点和角度,注意血管穿刺点位置与皮肤穿刺点是有一定距离的。

以上介绍是盲穿时,确定的皮肤穿刺点,个人临床体会穿刺的成功率大概在80%,大家可以参看一下下图右侧颈内静脉解剖变异度,在颈动脉右上方的比例为82%。

其实最佳的确定方法是在找到颈三角位置后,用超声来确定。非常的安全和准确,直观,会极大的增加术者的穿刺信心和成功率。

B超看血管相对会容易一些,0基础的话,开始可以先找个超声医师带你入入门。

我们先看一张模式图,了解一下右侧颈内静脉的解剖比邻。

接下来,看一下超声实图显示的右侧颈部正常的解剖结构,从图我们可以看到:颈内静脉(蓝色箭头)、颈总动脉(红色箭头),胸锁乳突肌(SCM)、甲状腺(T)。B显示当应用超声探头向下按压组织时颈内静脉会被压塌陷,而颈动脉不易被探头压瘪。

了解了颈内静脉的位置和比邻,接下来,我们再测量一下它的深度,以我为例:

上图,这是我自己坐位状态对自己血管深度的测量,供大家参考:颈内静脉(红)深度(D1)0.78cm;蓝色为颈动脉,深度为1.2cm(D3)。可见,人体颈内静脉距离皮肤是比较浅的,因此,用5ml空针试穿刺时心中要有数。

这是患者仰卧位时,颈内静脉的超声显示图,我个人习惯是超声探头的定位标志指向甲状腺,这样比邻关系显示会更加明了,皮肤穿刺点的位置,也可以在B超显示下,用棉签的尾端来进行点压确定,同时观察颈内静脉受压以及按压的角度。初学者可以根据棉签的尾端对皮肤的压迹,赶紧用记号笔点明皮肤穿刺点,如果准确确定了穿刺点,其实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二.消*、局麻、试穿

具体步骤不说了,说几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

细节一:穿刺角度和深度

建议穿刺角度为45°,如上图,穿刺进针深度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颈内静脉的深度为直角边,根据初中数学知识,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比例1:1:1.,正常人体颈内静脉的深度约为1-2cm,可以推算出进针深度约为1.5-3cm(计算式:1-2cm*1.),因此,穿刺的时候,用5ml空针即可。初学的时候,我也测量过针头的长度,见下图:

5ml空针钢针的长度约为3cm,与其针筒4ml的刻度相当,1.5cm的长度对应是2ml处,大家在实际穿刺过程中可以留意一下,做个参考。

细节二:手指固定与针尖斜面

讲一下,穿刺时的注意事项,穿刺点确定后,建议用左手食指和中指固定皮肤,不要用力按压皮肤,因为有时候患者血管充盈不好(比如血压低)时,用力按压会压瘪颈内静脉,导致穿刺失败。这个时候,应该让患者头低脚高,轻压皮肤,穿刺针针尖的斜面向上,以锐角方式刺穿血管,如果针头已经较深,必要时可负压回抽空针。

细节三:判断是否是静脉血

如果是误穿动脉,需要及时按压止血,避免血肿形成压迫静脉,造成穿刺失败,再一点如果把管子放置到动脉了,后续拔管会比较麻烦,建议请血管外科协助,到手术室拔管,所以说动静脉的判断非常重要。

临床上有时候会比较复杂,尤其是患者血压低、贫血、氧饱和度低,以及股动脉容易误穿。

通常判断是否是静脉血,一看颜色,二看压力,如果颜色和压力都很难分清的情况,可以急送血气辅助判断。关于颜色和压力,静脉的颜色通常是暗红色,而动脉的颜色是“新鲜、有活力”,新鲜是指颜色正红,有活力指的是动脉压力会比较高。

三.导丝的放置

细节一:放导丝应无阻力

穿刺粗针,回抽到静脉血后,建议再往前推荐2-3mm,再次回抽和血液,确保穿刺针尖在血管里,并保持针尖斜面向上,这样更利于导丝的顺利向前置入。

同时注意导丝上的刻度标识,了解相应不同穿刺针的长度,置入合适的导丝长度。

还有需要提醒初学者的是,放导丝时,正常情况下是顺畅无阻力的,如果有阻力,首先怀疑穿刺针已经不在血管里了,需要退回导丝,进行确认。如果不在,重新穿刺,并用手指固定穿刺针,保持好角度和深度。若在,应调整穿刺针角度,适当压低穿刺针,必要时换导丝尾部重新置入(危险操作,建议请示上级医师协助),或在超声下查看血管情况。若导丝放置阻力较大,切不可以暴力插入,防止误穿破血管或置入纵膈!

细节二:适度扩皮,不可直角和暴力

如果是放置较粗的血液透析管,小刀扩皮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年龄大于70岁皮肤比较松软的老年人可不切口),切口后,扩皮器会比较容易进入皮下组织,可预防暴力扩皮导致的导丝成角打弯,如果在退出导丝不畅时,需要想到这个问题,建议穿刺针和导丝同步撤出,避免暴力拉断导丝引起不良后果。

通过上图可以了解一下血透临时导管的长度和构造,以及辅助工具的长度和设计,导丝建议放置长度为25cm左右(穿刺针约5cm+导管15cm),扩皮器深度为大腰处约4cm,太浅了不合适。

细节三:放置导管要到位,务必检查是否在血管里

导管放置到颈内静脉后,必须再次回抽动脉端和静脉端,确定血液进出都畅通才行,如果不畅或血流量极少,需要排查是否放置到血管里,必要时血管超声或行胸部正位片查看核实,或重新放置导管。

细节四:缝合固定有技巧

(全片场,我唯一画的一幅示意图,手指笨拙,大家海涵)

缝线固定导管时,建议缝线与导管中轴平行,拉住导管飞机的两翼,防止导管向外脱出。如果采用导管中轴垂直角度缝合,是不利于固定和预防导管外脱的。

细节部分,暂时分享到这里,还需要大家在临床实践中自己体悟和总结,欢迎分享自己的经验。后期我会分享一下临床真实患者的穿刺置管视频过程,供大家学习。文字整理仓促,若有错误或歧义,多谢提醒和斧正。

参考文献:

Placementofjugularvenouscatheters,Uptodate,.

图片来源:

Uptodate,部分来源于网络。

推荐阅读

如何在家自己测血压?

生活里的医学:肌酐与肾功能的秘密

怎样科学地认识“肾虚”?(精华总结)

如何科学的保护[肾脏]?

马兜铃酸:不但伤肾,还致癌!

医者布衣

科普为飨,温暖以待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