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本期博览群术医院赵文元教授,利用可回收支架血管内锚定力辅助解袢,应用Tubridge?血管重建装置植入术治疗C5段宽颈大型动脉瘤。
病例介绍
患者,女,69y。
现病史:患者2年前出现无明显原因头痛头晕。未行特殊检查。无恶心呕吐,无大小便失禁,不伴肢体抽搐。近半月患者头晕头痛症状加重。起病以来患者神志清,精神可,饮食可,大小便正常,体力体重无变化。医院行颅脑MRI示:左侧颈内动脉床突段动脉瘤。未行特殊治疗。今患者为求进一步治疗,转医院,门诊以“左侧颈内床突段动脉瘤”收治入院。
诊断:左侧颈内床突段大型动脉瘤
术前评估
瘤体直径约15×12mm,远近端血管直径为3.09mm及3.2mm,支架远端预计释放于ACA、MCA分叉前。
行全脑造影检查,见该动脉瘤为未破裂宽颈巨大动脉瘤,为Tubridge?典型适应症。动脉瘤远近端血管直径较均一,但问题在于瘤颈位于C5段大弯处,载瘤动脉非常迂曲,通路建立难度高。计划运用方案1:T-Track导管瘤腔内成袢及解袢技术,备选方案2:使用T-Track导管直接成袢及解袢困难时运其它器械辅助建立通路。弹簧圈填塞动脉瘤以支撑瘤颈处Tubridge?,防止短缩及疝入瘤体。
准备材料
6F/70,6F/90
6FEnvoy
Headway17
5F/DAC
Synchro14导丝
Tubridge?3.0×30mm
手术方案
拟行Tubridge?血管重建装置置入术。
手术过程
支架植入侧90mm6F长鞘配合mm5FDAC中间导管上至C4段,动脉瘤栓塞侧Synchro14导丝引导Headway17微导管超选入动脉瘤囊内。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Synchro14导丝瘤内成袢导引T-Track导管至大脑中M1远端,撤出Synchro14导丝,T-Track导管先行尝试方案1缓撤解袢,但T-Track导管在大脑中M1远端的锚定力不足以支撑解袢操作,多次尝试解袢,T-Track导管头端均落入动脉瘤腔内。
遂决定使用方案2:使用其它器械辅助解袢。使用Solitaire6×30支架通过T-Track导管,释放支架不解脱,利用其血管内锚定力固定通路远端解袢,并将迂曲T-Track导管通路调整至完全顺应瘤颈形态,撤出Solitaire支架。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使用弹簧圈行影像学致密填塞以支撑瘤颈口,依次填入Cosmos14×45一枚,13×47一枚,12×43一枚,Axium9×30一枚,Hypersoft10×30一枚,9×30一枚,Synchro14导丝导引Headway17撤离。缓慢释放Tubridge?,远端着陆于ACA、MCA分叉前。
术中发现Tubridge?尾端展开不佳,经反复细微操作T-Track在Tubridge?尾端推拉后,完全展开。操作过程导致Tubridge?远端锚定点应力稍移位,近端微短缩,不影响手术结果。Synchro14导丝“J型”导丝技术充分按摩Tubridge?内壁以达最佳贴壁。
术后造影示动脉瘤不显影,载瘤动脉重建影像清晰,手术成功。一周后,患者康复出院。
术者体会
宽颈大型/巨大型动脉瘤的T-Track导管瘤腔内成袢及解袢技术为Tubridge?植入手术中重要辅助技术。在常规解袢技巧操作难度大时可考虑利用可回收支架血管内锚定力辅助解袢。建立良好的通路才能保证Tubridge?顺利植入,本例手术利用Solitaire支架血管内远端固定,降低整体通路迂曲程度。
治疗如C5段大型动脉瘤且血管迂曲时,Tubridge?的柔顺性——镍钛合金材质,能够轻松释放且较好地贴合血管壁,起到血流导向作用。
术者简介
赵文元教授
医院
现为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神经外科三病区主任、主任医师。
学术任职:中国卒中学会复合介入神经外科分会副主委、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小儿神经外科专业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神经介入专委会委员、国家卫生计生委出血性卒中外科专业委员会、医院神经微侵袭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神经科学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客座副教授。上海第二*医大学毕业,医学博士,从事神经外科25年,有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年经选拔,由国家教委公派法国巴黎南大Bicetre医院从事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师从脑血管病大师、世界神经介入联合会主席Lasjaunias教授,年回国后专攻脑血管疾病,先后多次到加拿大、美国、瑞士等脑血管病中心学习访问,在动脉瘤、血管畸形、脑供血动脉狭窄、脊髓血管畸形、烟雾病等有较为深入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临床实践经验。年通过各项考核,获得中国大陆第一个国际脑血管病执照,年当选上海市浦江人才。目前获国家级科研基金5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队和上海市医疗成果奖6项,发表论文40余篇,14篇被SCI收录。
科室简介
医院神经外科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是中南地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医疗、教学和科研中心之一。科室有专科医师27人,专科护士人,技师4人,其中副主任及以上职称14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6人,90%以上的医师具有博士学位,多人曾出国进修学习,科室现有四个病区,病床余张,其中普通病床张,重症监护病房病床(NICU)42张。
医院神经外科已开展脑外科疾病诊治30余年,随着近年来人员和设备的急速提升,目前已能覆盖神经外科各类复杂的脑血管疾病、脑肿瘤、小儿神外等各个病种。年神经外科开展各类手术台,其中脑血管病手术0余台。科室在脑血管病的显微外科手术及介入栓塞术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已成功开展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椎基底动脉瘤夹闭术、复杂脑动脉瘤的栓塞+夹闭复合手术等。
临床诊治水平,神经外科陈劲草教授在全国名医百强榜脑血管病手术位列前十位,在复杂动脉瘤、血管畸形、烟雾病及各种脑血管急重症方面的手术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海绵窦巨大动脉瘤高流量搭桥手术及烟雾病的联合重建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社会口碑。
从基础研究层面来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下,医院神经外科已开展了烟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科室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烟雾病基础研究3项。陈劲草教授主持的“联合血管重建技术治疗烟雾病”项目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科室拥有一系列先进仪器设备,德国Carl-ZeissOPMIpentero显微镜等,尤其是双C臂杂交手术室(省内唯一,国内少有)的建立为开展急危重症及复杂脑血管病的手术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医院神经外科具备雄厚的科研实力,与法国、德国、瑞典、瑞士、美国等重要实验室也有着长期合作项目。武汉大学拥有良好的医学和生物学学科研究实验平台支撑。武汉大学分子医学中心拥有具有国内一流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实验设备,生理功能实验设备,软件配置合理,适合各类大型的科研活动。
神经外科是武汉大学博士和硕士生培养点,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多项省部级重点医学科研项目,有五项成果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近5年来,共发表专业论文余篇,主编和参编专著6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