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项研究来医院霍勇教授团队,旨在探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与高血压病患者首发卒中风险之间相关性。该研究结果于年1月17日刊登在Stroke杂志上。
研究背景
颈动脉内膜厚度增加源于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血管壁增增生,不良结果可能导致脑供血不足和急性脑血管病的发生。该团队的研究主要探讨平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与首发卒中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并评估高血压患者的任何可能的效应调节因素。
研究方法
这项研究共纳入了名中国卒中一级预防试验(CSPPT)中无卒中史的高血压受试者。试验设定主要终点是首次卒中发作。使用Terason和配有12L5A线性阵列换能器的超声扫描仪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本研究中使用的cIMT测量类型是在多个图像周期内管腔直径最小和最大时,来自左右颈总动脉远端壁的普通cIMT的平均值。
研究结果
1.在随访4.4年(中位数)期间,共出现例卒中,其中例为缺血性卒中,90例为出血性卒中。
2.患者初次卒中发作(HR=1.11;95%CI:1.03~1.20)和初次缺血性卒中发作(HR=1.10;95%CI:1.01~1.20)的风险伴随着平均cIMT数值每增加一个SD,也相应增加,并且呈正相关。
3.将cIMT值按照统计学方法从小到大排列,分成四等份,即四分位数。
与四分位1(<0.66mm)的患者相比,四分位2~4(>0.66mm)的患者初次卒中发作(HR=1.31;95%CI:1.06~1.61)和初次出血性卒中发作(HR=2.25;95%CI:1.11~4.58)的风险更高。
4.在平均动脉压(≥.3vs.3mmHg,P-interaction=0.)或舒张压水平(≥90.7vs90.7mmHg,P-interaction=0.)较高的参与者中,cIMT-初发卒中关联显著更强。
图1.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对初次缺血性中风和初次出血性中风的风险的影响
图2.以基线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Q1vsQ2-4)为基础的卒中风险,初次缺血性卒中和初次出血性卒中的累积危险的Kaplan-Meier曲线
图3.各个亚组中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与首次卒中风险之间的关联
研究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在无卒中史的高血压病患者中,cIMT增厚会增加首次卒中的风险,而这一预测值与传统的危险因素无关。在基线平均动脉压(MAP)或舒张压(DBP)较高的受试者中,这种关联更强。
讨论
1.这项基于社区的队列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中cIMT与初发卒中风险呈正相关。此外,MAP和DBP是显著的效应调节剂:在MAP或DBP水平较高的患者中,发现cIMT厚度增加和首次卒中关联更强。
2.在许多先前的研究中已经研究了cIMT与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之间的联系。但只有少数研究调查了高血压患者的cIMT-卒中关联,结果也存在矛盾。除本研究此外,很少有研究调查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风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同时为该这种关联是否被中风的传统危险因素所修饰提供了一些新见解。同时揭示MAP/DBP与cIMT对首次卒中风险的显着协同作用。在以后的研究中应研究控制首次卒中cIMT风险的最佳BP水平。
3.此项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本分析中使用的cIMT仅限于颈总动脉,尚不清楚结果是否因动脉段而异。其次,这是一项观察性研究,尽管在模型中对许多相关因素进行了调整,但我们无法从未测因素中排除残留的混杂因素。再者应进一步验证对一般人群或其他伦理的普遍性。因此未来也同时需要更多研究来继续探索。
阅读体会
急性脑血管病-卒中是全球患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临床上一般把颈动脉斑块造成的管腔狭窄率作为评估卒中风险的指标,并以此来指导是否进行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斑块内出血和纤维帽破裂是斑块引起卒中的主要机制。以最大管壁厚度和脂质核面积为主的评分系统,可以有效预测斑块内出血和纤维帽破裂。但对于高风险特别是无症状或暂无狭窄个体的预防性治疗则需要基于准确的风险评价方法。该项中国卒中一级预防试验(CSPPT)试验后随访研究共纳入了名中无卒中史的高血压受试者。试验设定主要终点是首次卒中发作。其结果提示平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与首发卒中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而这一预测值与传统的危险因素无关,包括血脂水平等。除传统因素外,卒中的发病率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遗传因素,血压变异性和炎症反应,均与cIMT相关。在阅读此文后,不禁思考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实该结果并进一步检查其潜在机制。仅仅以狭窄为标准,筛查患者,评估风险会造成误诊(斑块狭窄但不高危的患者过度医疗)和漏诊(斑块不狭窄但是很高危的患者的得不到有效的治疗)。该研究无疑为评估无卒中病史高血压病患者首次卒中风险,尤其在MAP或DBP水平较高的患者中提供新思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