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内动脉狭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误诊脑梗死的高颈段脊髓硬膜下血肿一例报道 [复制链接]

1#
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地址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年6月16日

病例资料

患者,女,73岁,因“突发颈背部疼痛伴右侧肢体无力3h”入院。患者3h前睡眠中突然出现颈背部疼痛,伴右侧肢体灼热感,30min后出现右侧偏身无力,发病1h后右侧上下肢完全不能运动,疼痛、灼热感消失,伴小便潴留。入院急查头部CT未见明显异常,初诊脑梗死,考虑动脉夹层不排除,未行溶栓治理。既往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行PCI术后10个月,规律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mgqd、氯吡格雷75mgqd治疗。无外伤及服用抗凝药物病史。

体格检查均正常;血常规、电解质、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血肿瘤标志物均未见异常;空腹血糖8.39mmol/L,糖化血红蛋白6.64%,总胆固醇6.39mmol/L,低密度脂蛋白4.21mmol/L。神经系统查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直径3mm。右上肢肌力0级,右下肢1级,左侧肢体肌力5级,双侧Babinski征(+),右侧偏身无感觉异常。颈软,无抵抗,双侧Kernig征(-),双侧Brudzinski征(-)。

心电图:频发房性期前收缩。头颅MRI平扫:未见明显异常。颈椎MRI平扫+增强扫描:颈2~6椎体水平硬膜囊后方见条带状长T1短T2信号,同水平脊髓受压变细,内可见条片状稍长T2信号影(图1);同水平硬脊膜强化。脊髓DSA:未见明显异常血管影。腰椎穿刺:测压力70mmH2O,脑脊液无色透明,红细胞计数2×/L,形态正常。

图1入院后首次颈椎磁共振平扫+增强扫描

注:颈2~6椎体水平硬膜囊后方见条带状长T1短T2信号(红色箭头示),同水平脊髓受压变细,内条片状稍长T2信号影

入院诊断:脊髓硬膜下出血,脂代谢紊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诊疗经过: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考虑诊断高颈段脊髓硬膜下出血,给予对症治疗,卧床休息,并将双抗改为单独应用氯吡格雷75mgqd继续治疗。发病13d后复查颈椎磁共振平扫+增强扫描,病变较前有所缩小,脊髓受压水肿减轻,原脊髓后方血肿基本消失(图2)。出院后10个月电话随访,患者右侧肢体肌力有所恢复,但仍需借助拐杖行走,无感觉异常。

图2复查颈椎磁共振平扫+增强扫描

注:与入院时磁共振图像相比,脊髓受压水肿减轻,原脊髓后方血肿基本消失

讨论

脊髓血供丰富,侧支循环多,且高血压、动脉硬化较少累及脊髓血管,故脊髓血管病远

较脑血管病少见,而其中出血性更少。脊髓硬膜下血肿与脊髓出血首发症状学上较难以区分,均多为剧烈神经根痛,随后出现运动或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相对于髓内出血更易出现偏侧肢体症状。本例患者疼痛时间持续较短,持续时间1h左右,同时迅速出现肢体瘫痪等症状,无脊髓出血典型的感觉异常,查体无感觉平面,可能与患者出血较少及出血位于硬膜外有关。脊髓丘脑束走行于脊髓前内侧,而本例患者血肿位于脊髓后侧,未累及感觉传导通路,临床医师应注意与动脉夹层所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相鉴别,以免误诊或漏诊。动脉夹层导致的脑梗死多由于颈部外伤或过度活动后引起疼痛,部分为自发性,是青年卒中的常见原因。本例患者早期出现不完全截瘫表现,是重要的鉴别要点。

脊髓硬膜下血肿最常见的病因为外伤和脊髓血管畸形,少部分与腰椎穿刺术、针灸、血友病、Ⅺ因子缺乏症、高血压、心力衰竭、动脉粥样硬化、脊髓空洞症、脊髓外伤、脊髓蛛网膜炎和脊髓肿瘤有关,罕有报道与抗血小板聚集或抗凝治疗有关。本例病例报道患者为老年女性,规律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10个月余,无脊髓血管畸形、外伤史等其他常见的脊髓硬膜下血肿原因,考虑为PCI术后长期服用双抗药物治疗导致。CHANCE研究的发表使得越来越多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使用早期双抗治疗,但是目前临床上有双抗扩大化、长期化趋势。根据既往研究如MATCH研究、CHARISMA研究和SPS3试验证实长期使用双抗治疗有增加出血性事件风险,因此在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长期二级预防过程中,应该注意适合双抗治疗患者的出血风险,注意监测。

文章选自《中国卒中杂志》年3月第12卷第3期

中国卒中学会学术年会(CSA)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TISC)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