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内动脉狭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眼底造影一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冬天怎么办         http://pf.39.net/bdfyy/bdflx/210112/8582777.html
糖尿病的视网膜病变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diabticrtinopathy,DR)是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中最重要的表现是一种具有特异性改变的眼底病变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可动态观察视网膜循环情况,特别是视网膜微循环的改变。如微血管瘤、出血、荧光渗漏点、无灌注区和新生血管等。因此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分期与激光治疗的重要依据。

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常见概念的鉴别

FFA的读片是眼科医生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

这是今天的题目,相信大家对FFA都已经不陌生

所以直接切入正题

这两个病例分别是什么病?

或者说病变在哪个部位?

闫:CHRPE

*厚斌:哪个是RPE?上面的还是下面的?

张:上面的

上面的是脉络膜痣,下面的先天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肥厚

这个大家都比较熟悉了

CRVO广泛的无灌注区

DR和BRVO的无灌注区

下面说渗漏

这是渗漏的分类,是我的观点哈

这三个病例,哪个是透见荧光,哪个是渗漏?

漆:2是透见,3是渗漏

*厚斌:第1个呢?

梁:第1个着染?

*厚斌:前两个是透见荧光,第三个是渗漏,

透见荧光随背景荧光增强而增强,减弱而减弱

渗漏在背景荧光增强到高峰之后,还会继续增强

荧光素由管壁渗出之后,进入组织间歇或解剖间隙(如Hnl纤维或视网膜下间歇),逐渐积蓄,造成组织水肿、隆起或脱离。

渗漏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从血管内漏出的荧光素使血管壁染色,表现为血管壁边界毛糙,称为管壁着染,简称壁染;

漏出的荧光素使组织中的荧光素浓度增强,称为组织着染;

荧光素渗漏聚集在一定的组织腔隙内,称为池样充盈或积存(pooling)。

这可以用消防用的帆布水管进行形象的比喻:

正常的血管类似于用塑料管或金属管做成的,管壁不会漏水,而帆布水管充满水后,管壁外面是湿的,因为帆布不能完全防水,水管内的水已经将帆布洇湿,即为管壁着染。

将帆布水管放在地上,若帆布水管使用较久、磨损,从水管中洇出的水将地面打湿,即为组织着染。

若水漏得更厉害,在水管周围积成一滩水,或者水管周围的地上正好有个坑,坑内可能会填满水,即为染料积存。

看看这四张图的管壁荧光分别是什么?

*厚斌:选项:1.管壁着染;2.血流瘀滞;3.荧光素排空延迟,各张图分别对应哪个选项

左上:管壁着染,右下:排空延迟。

右上是静脉瘀滞,左下是动脉瘀滞

下面再说说怎么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脉络膜充盈迟缓

谁给这几张片子出个造影报告?

这个病人的视网膜动脉和脉络膜充盈有问题吗?

刘:动脉充盈时间延长,背景荧光不均匀!

*厚斌:

刘雪莲对。背景荧光不均匀是病理性还是生理性?

刘:动脉充盈延迟,充盈不够!是吗?动脉压低

*厚斌:什么动脉?

刘:睫状后短动脉

*厚斌:视网膜动脉充盈迟缓,这是个CRAO的病人

脉络膜充盈迟缓是病理性还是生理性?

根据这几张片子,还不能说这个病人的脉络膜充盈不正常

这两个病例的脉络膜充盈就明显迟缓

刘:动脉充盈了,脉络膜还没充盈

这个内容可能大家都比较熟悉

这是色素上皮脱离

这个是神经视网膜脱离,同时还有一个小的色素上皮脱离

这个是什么脱离?

葛:神经上皮

刘:神经上皮脱离!

潘:神经上皮

*厚斌:那些小的荧光积存区呢

*:我说的是上面两个图

葛:色素上皮边界清楚

刘:多个神经上皮脱离!

*厚斌:对,这个神经视网膜脱离FFA上需特别与PED鉴别

*厚斌:这个是管壁瘤还是血管瘤

刘:管壁瘤

刘:血管扩张

*厚斌:这两张都是血管瘤

刘:第二张出血遮蔽荧光,有组织染色!

*厚斌:第一张是毛细血管瘤,第二张是海绵状血管瘤

第二张典型的荧光叫帽状荧光

像下了雪积上的白帽子

这几张图分别是什么?

从左至右从上到下依次1-6

刘:视盘毛细血管扩张,新生血管,荧光渗漏!

*:选项:1.视盘新生血管;2.先天性视盘血管袢;3.视盘睫状静脉

*厚斌:12是视盘睫状静脉3是新生血管先天视盘血管襻

这个是典型性CNV

这两个是隐匿性CNV

第一个纤维血管性CNV,第二个是无源性渗漏

今天就到这了

讨论

刘:老师,什么叫双循环?

*厚斌:就是你能看到脉络膜视网膜的循环,又能看到瘤体的一套循环,现在基本上不提了,因为其实没什么多大意义。

视网膜血管疾病眼底荧光造影一.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是一种常见的易诊断的视网膜血管疾病,具有致盲的危险。患者会突然出现无痛性视力丧失。临床表现表现为散在小片视网膜出血和棉绒斑,也可以发展到视网膜表层或深层大量出血,但是这些出血很少会进入玻璃体腔。

例1:缺血性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缺血性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视力≤0.05,眼底检查可见广泛的视网膜出血和多量的棉絮状斑。瞳孔传入障碍明显。视野缩小,ERGb波振幅降低。

眼底彩照/p>

广泛视网膜水肿、棉絮斑、静脉扩张以及血管迂曲。

动静脉期:

部分区域由于出血及血管阻塞而表现弱荧光,而一些区域由于膨胀区血管渗出及荧光聚集表现强荧光;动静脉期时间显著延长。

动静脉晚期:

受损血管处弥漫性荧光素渗出;可见阻塞的静脉血管荧光着染。

例2:非缺血性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非缺血性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视力轻、中度下降,眼底出血较少、水肿不明显。无明显瞳孔传入障碍。视力常大于0.05。

眼底彩照:

视网膜少量出血,血管中度扩张及迂曲,无棉絮斑,中度视网膜水肿,轻度*斑水肿。

动静脉期:

视网膜静脉中度扩张,充盈增加,动静脉期延长,中度阻塞伴视神经乳头处毛细血管扩张,无渗出;出血导致弱荧光。

二.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表现为突然单侧视力的丧失,眼底见节段性分布的视网膜内出血。静脉阻塞总是发生于动静脉交叉的部位,若阻塞产生大于5个视盘直径大小的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则会发展为视网膜新生血管。该病威胁视力的并发症有*斑水肿、*斑缺血和视网膜新生血管导致的玻璃体出血。

例1:

眼底彩照: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三个月后:阻塞区域可见视网膜出血、棉絮斑,及视网膜水肿;病变区血管迂曲。

动静脉晚期:

阻塞区域由于视网膜水肿、毛细血管缺失及损坏表现弱荧光;扩张的血管表现局部强荧光。

晚期:

*斑处及阻塞区渗出表现强荧光;同时可见延伸至中央凹的出血导致局部的弱荧光。

例2

动静脉晚期:

颞上侧静脉阻塞数月后侧支形成。

例3

晚期: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后新生血管形成(可见渗出)。

例4

晚期: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后*斑囊样水肿。

三.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典型病史是在几秒内出现无痛性视力丧失,检眼镜发现*斑处有一个清晰的樱桃红点,表层视网膜的其他部位变得模糊。

眼底彩照: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可见樱桃红点。

动静脉期:

部分脉络膜充盈延迟;除了睫状视网膜动脉,视网膜动脉没有充盈。

晚期:

视网膜动脉荧光充盈时间显著延长,灌注不足,血管壁荧光着染,视神经乳头处离散渗出。

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在视网膜疾病诊断治疗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本文原载于《中华眼底病杂志》年第1期

传统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1次检查仅能观察30°~50°范围眼底,对于周边视网膜的观察只能通过多次拍摄后期拼图实现。而眼底血液循环是一动态过程,多次拍摄存在时间上的延迟,且对操作者在技术上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传统FFA对眼底血液循环状态以及眼底结构的观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超广角FFA(UWFA)一次成像即可观察°范围图像[1],可以清晰显示眼底周边部病变特征。4年Fribrg和Forrstr[2]首次描述欧堡全景Tx激光扫描眼底成像系统(OptosTx)后,UWFA已被证明是一种可靠的视网膜评价方法。OptosTx操作简单,检查时无需散瞳和使用接触镜,单张图像即可覆盖82%的视网膜;其后出现的海德堡"天幕"超广角血管造影(UWF)系统是对此类设备的又一技术突破。虽然在图像上海德堡"天幕"UWF显示的面积略小于OptosTx,但周边部视网膜图像清晰程度较OptosTx高,大大降低了超广角图像周边部扭曲失真的程度[3],并且在拍摄条件上海德堡"天幕"UWF的要求低于OptosTx,既往研究发现,约10%左右的UWFA图像由于拍摄质量问题不能使用[4,5]。在过去的十余年,UWFA在视网膜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已经展现出其优势,可以观测到既往观测不到的眼底盲区,对许多眼底疾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视网膜静脉阻塞(RVO)、葡萄膜炎等累及眼底周边部的血管性疾病的筛查以及诊断、分期、治疗和随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UWFA的工作原理及性能以及在DR、RVO、老年性*斑变性(AMD)、葡萄膜炎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1 工作原理及性能

OptosTx是一种安全简便的UWF系统,具有一次成像、图像清晰、亮度均匀、对比敏感度高等特点。OptosTx采用椭圆形镜头,镜头上配有2个共轭聚焦点,将扫描范围扩展为三维空间,通过旋转镜头将视网膜反射光线聚焦到一个椭圆形平面上,而后投射在2个共轭聚焦点上,通过设备角度的转换便可观察到周边大范围眼底[6]。FFA造影剂荧光素钠通过眼底血管的时间约10~30s,传统FFA可能由于多种因素错过此过程;OptosTx拍摄时间约为0.25s,成像间隔时间为1.10s,因此,可在同一时间拍摄多个病灶,并且可以定量测量视网膜血管渗漏范围,便于进行临床对比观察。

OptosTx具有红(nm)、绿(nm)、蓝(nm)3种波长激光,由于红绿激光在进入眼前节时可以减少散射,因此对一定程度屈光间质欠清晰的患眼也能得到相比于传统FFA清晰的图像。除FFA外,OptosTx还可以进行眼底自身荧光(UWFA-AF)的拍摄。而海德堡"天幕"UWA则是在OptosTx基础上增加了吲哚青绿血管造影(UWF-ICGA)功能。

由于UWFA将整个立体球形眼底图像转化为二维平面椭圆形图像,故对视网膜周边部存在图像放大效应,导致周边部视网膜图像出现扭曲变形,并且对部分病灶细节的显示仍不如传统FFA。因此,临床上应根据不同需求灵活选择FFA检查方式。

2 UWFA在视网膜疾病中的应用

2.1 DR

FFA可以清晰显示DR微动脉瘤、视网膜无灌注(NP)区、*斑水肿以及新生血管,其在DR诊断和随访中不可或缺。由于DR视网膜NP区常发生于视网膜周边部[7],因此UWFA在DR诊断及治疗过程中的优势就显得尤为明显。Silva等[8]对只DR患眼进行长达4年的UWFA和标准7视野(7SF)对比观察,发现存在周边部视网膜损害是DR病情进展的高危因素。Wssl等[9]对只DR患眼的7SF和UWFA对比观察发现,UWFA所显示的视网膜范围是7SF的3.2倍,视网膜NP、新生血管范围分别是7SF的3.9、1.9倍。说明UWFA在显示DR病变范围方面较7SF具有明显优势,可以更早期发现视网膜周围病变,进而更早期指导治疗。Witmr等[3]的观察结果同样证实了UWFA在DR诊断、治疗中的优越性。Wssl等[9]研究发现,约10.0%的患者在UWFA检查中显示有明显的视网膜病变,但传统FFA检查却未见显示,说明UWFA可以在7SF之前发现病灶;然而,约5.4%有明显*斑水肿的患者UWFA检查未显示有*斑水肿,意味着UWFA对周边视网膜观测的意义大于中心凹。

有学者发现,周边部视网膜NP区与新生血管、*斑水肿的发生密切相关[3,6,10]。Olivr和Schwartz[10]对只DR患眼行UWFA检查,发现41%的患眼周边部视网膜存在荧光素渗漏,通过观察发现,这些渗漏可以导致*斑水肿的发生;54%的患眼周边部存在视网膜NP区,而周边部视网膜NP区同样是新生血管的高发因素。早期行UWFA检查可以更早发现DR患者眼底周边部损害,适时地根据患者病情密切随访,及时予以视网膜激光光凝或抗视网膜新生血管治疗,可以更好的阻止视网膜新生血管及*斑水肿的形成,防止病情的进一步进展。

UWFA可以指导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RP)治疗。传统PRP治疗后,约10%的患者出现明显视力下降,约5%的患者自觉有明显视野缺损[11]。而通过UWFA引导的对病灶进行定位精准的靶向PRP,可以在疾病早期对传统FFA尚未发现的周边部病灶进行精准的靶向PRP,从而降低患者的视野损害,同时减少*斑水肿、视力下降等PRP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12],进而改善患者远期预后。

UWFA操作简便快捷、易于检查、安全可靠等优越性在DR筛查中受到广泛
  刘佳田医院眼科


  目的:观察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特点。


  方法:通过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观察30例(35眼)临床确诊为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眼底荧光改变。


  结果:30例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男18例,女12例,年龄56.8±11.96岁,其中双眼发病5例,视力指数至1.0。荧光血管造影示视乳头早期不同范围的相对低荧光,随造影过程逐渐渗漏呈不均匀高荧光。其中伴随视网膜动脉灌注延迟10例,静脉回流延迟2例,*斑区荧光渗漏2例,脉络膜灌注不良1例。


  结论: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患者除了视乳头血供异常外常伴有视网膜或脉络膜血液循环的异常。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真相”与“假象”

编者按:

上一期,我们共同学习了眼底荧光造影读片的四步几本原则,大家也对拿到荧光造影检查结果之后“怎么看”有了初步的认识。不过,要真正学会读片,光知道“怎么看”显然不够,还需要我们掌握“看什么”,也就是哪些是正常表现,哪些是异常荧光。

这一期,我们就从“看什么”说起,一起来看看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常见异常强荧光中的“真相”与“假象”。

慧眼识珠,强荧光中的“真相”

1.透见荧光(窗样缺损):是指色素上皮萎缩、脱失等导致的后极部脉络膜荧光透见。与脉络膜背景荧光同步出现,共同进退。

慢性中浆患者色素上皮改变引起的透见荧光

2.荧光积存:可存在于网膜内或网膜下,显示病变存在的空间。由弱变强,持续时间长,逐渐积存于脱离或隆起组织。在网膜内常为囊样水肿;网膜下则常为网脱或色素上皮脱离。

VKH患者的晚期荧光积存

3.荧光着染:发生于组织而非解剖空间的渗漏,强度范围变化不大。网膜内荧光着染可见于非囊样水肿和血管周围组织着染;网膜下荧光着染可见于瘢痕。

PCV患者*斑区可见荧光着染

4.异常血管渗漏:血管通透性改变,病灶相对局限,强度由弱至强,边界不清。可见于网膜内或网膜下新生血管,各种异常血管扩张、炎症、大动脉瘤及各种视网膜、脉络膜肿瘤。

脉络膜血管瘤病变中央部可见明显渗漏高荧光

图中点片状强荧光处为荧光渗漏

火眼金睛,强荧光中的“假象”

荧光“假象”哪里来?

顾名思义,所谓强荧光“假象”是指并非由于眼底循环中荧光素受激发所产生的荧光,而是由于其他物质、其他反射光线所致,或激发、滤光系统匹配不当造成的强荧光。

1.早期强荧光“假象”:眼底组织的自发荧光,见于视盘或RPE的玻璃膜疣和各类引起脂褐质沉积的各类*斑营养障碍。

2.晚期强荧光“假象”——屈光间质也有自发荧光?

荧光素渗漏于屈光间质,受到激发,反射也可形成强荧光“假象”。

3.激发滤光片与栅滤光片匹配不当

白色或浅色非荧光病变会将蓝色的激发光反射绕过栅滤光片,从而在血管造影上显示出荧光,并非由荧光素受激发而产生。

规范:*斑疾病眼底照相及血管造影图像采集

作者: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发布了常见眼底病眼底照相及血管造影图像采集规范,内容主要涉及*斑疾病与视网膜血管性疾病临床眼底照相及血管造影图像采集两部分分内容,共识发布于近期的中华眼科杂志上,以下内容为*斑病疾病部分。*斑疾病临床眼底照相及血管造影图像规范

临床中常用于年龄相关性*斑变性(AMD)、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高度近视*斑病变等*斑疾病辅助检查的眼底影像技术,包括彩色眼底照相(FP)、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术(ICGA)和相干光断层成像术(OCT)。

为了进一步统一*斑疾病临床诊治中彩色FP、FFA、ICGA的图像采集和存储操作,提高*斑疾病临床诊治和研究的规范化,特制定*斑疾病临床眼底照相和血管造影图像采集、存储的标准操作规程。

(一)彩色FP

可用于显示*斑病变中的脱色素灶、色素增殖、玻璃膜疣、视网膜出血和水肿、脂质沉着、色素上皮脱离、机化瘢痕、视网膜萎缩、色素上皮撕裂等。

1.临床常用的*斑区各种光学眼底照相的拍摄角度和类型

一般为30°~55°,散大瞳孔模式(要求瞳孔直径≥5.5mm)和免散大瞳孔模式(要求瞳孔直径≥3.3~4.0mm)均可。临床常用的光学眼底照相类型包括彩色、无赤光、自发荧光照相以及FFA、ICGA。*斑疾病眼底照相类型包括彩色(必须)和无赤光(选用)照相。

2.视野的确定

*斑疾病彩色FP采用修订的*斑标准3个照相视野(modifid3-standardfilds)(图1)。若临床怀疑PCV时可增加颞上、颞下、鼻下和鼻上4个照相视野。

图1*斑疾病眼底彩色照像中*斑标准3个照像视野示意(右眼)A示照像视野1(F1),图像以眼底视乳头颞侧边缘为中心(十字),包括*斑区;B示照像视野2(F2),图像以*斑中心凹为中心(十字);C示照像视野3(F3),图像以*斑中心凹颞侧1.0~1.5个视乳头直径为中心(十字),包括*斑区,但不包括视乳头

初诊和每次随访时均须进行*斑区彩色FP。

照相视野1(Fild1,F1):彩色FP1张。

照相视野2(Fild2,F2):彩色FP1张,无赤光FP1张。

照相视野3(Fild3,F3):彩色FP1张

3.图像的存储

拍摄完成所需的图像后,导出正确格式的相关图像,即应以全分辨率保存数字图像。图像文件类型:无损压缩的TIFF格式或无损压缩的PNG格式。

4.拍摄时的屈光补偿

对于屈光不正患者,常常需借助屈光补偿进行调节。屈光补偿分为+、-、0、A4个挡位。+挡(+5.00~+23.00D):针对老视眼、高度远视眼和无晶状体眼;-挡(-9.00~-23.00D):针对高度近视眼;A挡(+22.00~+41.00D):针对老视眼、高度远视眼、无晶状体眼、眼部前节照相。若屈光补偿挡位在+、-或A,当切换到眼底时监视器中的裂隙线将不显示在屏幕上,图像的清晰度可通过聚焦按钮进行调节。

5.拍摄时的瞳孔要求

(1)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应充分散大瞳孔后检查。若患者瞳孔无法充分散大,瞳孔直径3.3~4.0mm且5.5mm时,可按下“SmallPupilSwitch”并切换视野角度进行拍摄。若瞳孔直径3.3~4.0mm,则无法获得清晰的眼底图像。

(2)若调节聚焦按钮无法使左右裂隙线呈现为1条直线,可通过切换屈光补偿进行调节;若屏幕中无法显示裂隙线,可降低亮度水平进行调节;若2条裂隙线无法全部看见,则需检查受检眼的瞳孔是否充分散大、眼部是否被睫毛或其他外界物体遮挡。

6.成像质量要点提示

(1)概述:拍摄时应先拍摄患眼图像,再拍摄对侧眼图像。拍摄时应即刻审查所有数码图像的质量,选择最完整清晰的图像保存,删除多余图像。

(2)患者配合:缩短患者眼睛暴露在明亮灯光下的时间,降低检视灯和检查室房间的亮度,以提高患者拍摄时的依从性。适时要求患者眨眼,以确保角膜清晰。

(3)高度近视眼患者视网膜图像的聚焦和清晰度:高度近视眼患者由于后巩膜葡萄肿或其他原因,很可能出现整个拍摄视野无法清晰聚焦的情况。拍摄时应保证视野中病变位置的焦点清晰,必要时可适当牺牲周边视野的清晰度。

(4)图片过度曝光的处理:过度曝光导致的问题通常难以修复。过度曝光时图像周边的亮区可使周边部视野模糊。若出现此情况应减少曝光或增益后拍摄额外的图像,同时保存2张亮图和2张暗图。

(二)FFA

可用于检测和发现*斑病变中的色素脱失或增殖、玻璃膜疣、视网膜出血、水肿、色素上皮脱离、脉络膜新生血管、机化瘢痕、视网膜萎缩等病变导致的荧光强度等改变。

1.拍摄部位

采用7个照相视野(图2,3),建议*斑区采用30°~35°拍摄角度,以确保*斑区成像质量。照相视野推荐如下。

图2*斑疾病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照像视野示意(A示照像视野1,B示照像视野2,C示照像视野3;十字示拍摄中心)

图3*斑疾病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照像视野4~7眼底分布(A示右眼,B示左眼)

(1)照相视野1(Fild1,F1)-视乳头:图像以视乳头为中心。

(2)照相视野2(Fild2,F2)-*斑:图像以*斑中心凹为中心。

(3)照相视野3(Fild3,F3)-*斑颞侧:将*斑置于图像的鼻侧边缘(提示:将照相机从照相视野2向颞侧旋转,但不要做任何垂直方向的调整);若临床怀疑PCV或合并周边血管病变时,可增加周边视野的拍摄。

(4)照相视野4(Fild4,F4)-颞上方:图像的下方边缘与通过视乳头上方边缘的水平线相切,图像的鼻侧边缘与通过视乳头中心的垂直线相切(提示:拍摄视野4后将照相机向鼻侧移动可方便拍摄到照相视野6)。

(5)照相视野5(Fild5,F5)-颞下方:图像的上方边缘与通过视乳头下方边缘的水平线相切,图像的鼻边缘与通过视乳头中心的垂直线相切。

(6)照相视野6(Fild6,F6)-鼻上方:图像的下方边缘与通过视乳头上方边缘的水平线相切,图像的颞侧边缘与通过视乳头中心的垂直线相切。

(7)照相视野7(Fild7,F7)-鼻下方:图像的上方边缘与通过视乳头下方边缘的水平线相切,图像的颞侧边缘与通过视乳头中心的垂直线相切。

2.拍摄过程和要求

(1)注射造影剂:在注射造影用荧光素钠前,拍摄双眼F2区自发荧光和无赤光眼底图像。然后将拍摄视野对准患眼F2区,在4~5s内于肘前静脉快速注入10%荧光素钠溶液5ml或20%荧光素钠溶液3ml,同时启动计时器。

(2)早期:在造影剂注射开始和结束时,拍摄患眼F2区的图像,用以记录注射时间;视网膜血管充盈开始后(一般在注射后10~15s)连续拍摄患眼F2区早期图像,每1~2s拍摄1张,至充盈期结束,一般可拍摄到5~8张图像,时间为40~45s。提示:不要删除此期的任何图像;应在此期穿插拍摄双眼F2区图像。

(3)中期:在造影剂注射开始后的1.0~1.5min内,拍摄患眼F2区图像,接着拍摄患眼F1区图像。从2min开始,按照顺序拍摄F3~F7图像。若检查双眼,则穿插拍摄双眼F1~F7区图像。

(4)晚期:在造影剂注射5min时拍摄患眼F2区图像,10min时拍摄患眼F2区图像。

3.图像的存储

拍摄完成所需的图像后,导出正确格式的相关图像,即应以全分辨率保存数字图像。

(三)ICGA

对于脉络膜新生血管的隐匿性成分(FFA显示不清的可疑病灶)、可疑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以及其他脉络膜病灶,可进行ICGA检查,用于诊断和治疗后的随访。

1.拍摄部位(同FFA检查)

2.拍摄过程和要求

(1)注射造影剂:在注射造影用吲哚菁绿前,拍摄双眼F2区的自发荧光和无赤光眼底图像。然后将拍摄视野对准患眼F2区。在5s内于肘前静脉快速注入造影剂,同时启动计时器。

(2)早期:在造影剂注射开始和结束时,拍下患眼F2区的图像,用以记录注射时间;10s和30s时拍摄患

眼F2区图像(提示:不要删除此期的任何图像)。若检查双眼,则在早期穿插拍摄双眼F2区的图像,1min时

拍摄患眼F2区图像。

(3)中期:在造影剂注射开始后的2min,拍摄对侧眼F2区的图像;3和5min接着拍摄患眼F2区图像;7min拍摄对侧眼F2区图像;10和15min拍摄患眼F2区图像;11min拍摄对侧眼F2区图像。

(4)晚期:在造影剂注射开始后25min,拍摄患眼和对侧眼F2区图像。

(5)拍摄条件允许,可在造影剂注射开始后1、5及20min拍摄患眼F2区的立体图像;7和25min拍摄对侧眼F2区的立体图像。

3.图像的存储

拍摄完成所需的图像后,导出正确格式的相关图像,即应以全分辨率保存数字图像。

内容整理自:常见眼底病眼底照相及血管造影图像采集规范,中华眼科杂志.,51(11):-.

四步掌握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编者按:

眼底病千变万化,表现各异,掌握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结果的解读原则,对于年轻眼科医生来说至关重要。那么,拿到FFA,我们该如何去解读?

第一步分秒必争,分期判读

对于造影结果来说,首先要明确循环时间是否正常,才能做进一步的判断。臂-视网膜循环时间大致为10-15s,存在个体差异,不可一概而论,但该指标可作为参考。

1

背景荧光期(脉络膜期):斑块样分布,在动脉期之前,毛玻璃样外观,细节不可见。

2

动脉期:从动脉充盈到静脉开始充盈之前,通常大约为1-1.5s。如果该充盈的不充盈,那么问题在早期就显现了。

3

静脉期:从视网膜静脉层流出现到静脉荧光减弱,此期可持续15-20s以上。该期荧光最强,最适观察荧光积聚。

4

晚期(后期):造影开始10分钟后,背景减弱,视网膜血管荧光明显减弱。

第二步把握整体,勿忘周边

先从大局着眼,才不至于一叶障目。除了后极部的病变,同样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