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我院在全县开展了首例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下弹簧圈栓塞术,成功救治一名年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这一利用支架辅助通过介入技术完成的手术,填补了我县该领域的空白。
10月8日凌晨,我院内二病区神经内科接诊一名34岁男性患者,该患者头痛十小时,加重三小时,并恶心呕吐,CT显示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当日上午10时在DSA下行全脑血管造影,发现该患者为多发性动脉瘤,其左侧大脑中动脉一处动脉瘤;右侧颈内动脉后交通段两处动脉瘤,其中一处已破裂,并大量出血。由于动脉瘤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致患者头痛呕吐,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如不进一步治疗,随时可发生再次出血,危及生命。主治医师樊小辉上报患者情况后,医院高度重视,迅速成立了由院长、书记、医务科、护理部、神经内科、麻醉科、介入中心、ICU、放射科以及其他辅助科室组成的多科协作会诊团队,多次召开讨论会,制定治疗方案,考虑到患者年轻,且颅内出血量大,外科开颅手术可能会产生较大后遗症,在征得患者家属同意后,决定采用介入微创技术为该患者行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下弹簧圈栓塞术,为确保患者安全,医院进行了模拟演练。10月11日下午17时许,按照会诊确定方案,经过全院各相关科室充分准备,在郑大一附院介入专家的指导下,我院介入团队凭借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手术经验顺利完成手术,手术历时90分钟。术后,患者意识清醒,四肢活动正常,生命体征平稳。
据樊小辉医师介绍,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外科开颅动脉夹闭术,手术对头部创伤大,住院时间长;另一种就是介入治疗,创伤小,恢复快,但手术难度大,需支架辅助及多弹簧圈填塞,稍有不慎即可造成动脉血栓、动脉瘤破裂出血,或弹簧圈逃逸,形成异位栓塞。
该例手术的成功实施,是我院神经介入的一大突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表明了我院神经内科在脑血管病治疗方面达到了市级水平,为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根治带来了新的希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