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迎
《针灸穴名解》:
穴在颔下、颈部两侧,迎前显见之处,亦即饮食吞咽、人事送迎之处,故名“人迎”。穴处动脉应手,为古法诊脉三部九候之一。各方书所称人迎脉者,即指此处显动之脉也。晋◎王叔和以左手脉为人迎,右手脉为气口,是臆说也。凡温热病正在灼热之际,人迎脉跳动甚力,故诊温热病时,先察左侧颔下之人迎搏动如何?再候右手气口是否洪大而数?以为判定温病之确证,故曰左人迎,右气口。非左手脉为人迎,右手脉为气口也。后贤不察,一再传讹,致成流弊。又考血游流行,发于左而回于右,布于周身,故温病表灼之际,右手脉较左手为大也。本穴主治吐逆、喘满、喉肿,瘰疬,霍乱等症。本穴又名“天五会”,当是天窗、天牖、天鼎、天容,天突之会穴也。无甚意义,好事者强凑之耳。
图片截取自
3Dbody
图片截取自
3Dbody
图片截取自
3Dbody
图来源于经络穴位查询小助手小程序
图来源于大家中医app
图来源于大家中医app
所属经络
足阳明胃经
《针灸大成》主治
主吐逆霍乱,胸中满,喘呼不得息,咽喉痈肿,瘰疬。
标准定位
《针灸大成》
颈大脉动应手,夹结喉两旁一寸五分,仰而取之,以候五脏气。足阳明、少阳之会。滑氏曰:古以夹喉两旁为气口、人迎。至晋王叔和直以左右手寸口为人迎、气口。《中国针灸学》喉结旁,颈总动脉搏动处,胸锁乳突肌前缘取穴。《快速取穴彩色图解》
正坐或仰卧位。头微侧,从喉结往外侧横指,可感胸锁乳突肌前缘颈部动脉搏动处即为此穴。
图来源于大家中医app
《腧穴学》杨甲三等主编
人迎
天五会(《甲乙》);五会(《铜人》)。
在颈,大脉动应手,侠结喉。(《甲乙》)
与喉结相平,在胸锁乳突肌前缘,距喉结1.5寸取穴。
在颈阔肌,胸锁乳突肌前缘;有甲状腺上动脉,约当颈内、外动脉分歧处,颈前浅动脉,外为颈内静脉;布有颈皮神经,面神经颈支,深层颈动脉球,最深层为交感神经干,外侧有舌下神经支及迷走神经。
胸满喘息,咽喉肿痛,头痛,高血压,瘰疬,瘿气,饮食难下。
《集成》霍乱,头痛,胸痛,呼吸喘鸣:人迎、内关、关门、三阴交、下三里。
避开动脉直刺0.?0.4寸。
《聚英》足阳明、少阳之会。
《铜人》治吐逆霍乱,胸满喘呼不得息。
《甲乙》禁不可灸,刺入四分,过深不幸杀人。
《腧穴解剖学》邵金水等主编
人迎
足阳明胃经。
在颈部,横平喉结,胸锁乳突肌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避开动脉,:直刺0.3~0.8寸。
咽喉肿痛,胸满喘息,瘰疬,癭气,头痛,眩晕。
1.皮肤:由颈丛的皮支一颈横神经分布。
.皮下组织:内有上述皮神经的分支和颈阔肌。
3.颈筋膜浅层:又称封套筋膜,为包绕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周围的深筋膜。
4.咽缩肌:主要附着于甲状软骨,参与构成咽后壁的肌层,由迷走神经咽支和舌咽神经支配。
1.胸锁乳突肌与肩胛舌骨肌上腹:分别位于进针部位的后外侧和前内侧。
.颈动脉鞘:由颈部深筋膜形成的包裹颈部大血管、神经的结缔组织鞘。该鞘在进针部位的后外侧,恰巧被胸锁乳突肌掩盖。鞘内有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及迷走神经,它们排列的方式为颈总动脉在前内侧,颈内静脉在后外侧,迷走神经在两者的后方。
3.颈动脉鞘深部的结构:包括交感干、颈深部肌、椎动脉、第4颈椎等结构。若针刺偏外侧超过1寸时,有可能刺中这些结构。
若针刺偏外,可能刺中颈总动脉,由于血管壁坚厚,故针感黏滞,且有明显的搏动感,此时应立即退针。若进针过于偏外,则可刺中颈内静脉,进而刺中迷走神经,或提插捻转手法过重,或电针时通电流量过大、频率过快,均可引起患者心悸、胸闷、面色苍白等迷走神经反应,应立即退针,否则后果严重,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进针不可偏外、过深,手法不宜过重。
足阳明胃经巡行视频
视频录自于
3Dbody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针灸穴名解——高式国著》、《针灸大成》、《中国针灸学》、《腧穴学》杨甲三等主编、《快速取穴彩色图解》、。图片来源于经络穴位查询小助手小程序、大家中医app,视频录自于
3Dbody。图片与视频下皆已注明。明德初心仅作为专业学术分享使用,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腧穴解剖学》邵金水等主编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