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内动脉狭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密网支架拯救难治动脉瘤 [复制链接]

1#

海绵窦段、床突段的大动脉瘤(直径大于15mm)、巨大动脉瘤(直径大于25mm)以及椎动脉较大的夹层动脉瘤、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等都属于复杂颅内动脉瘤,其致残、致死率高,常规治疗手段包括开颅夹闭以及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等,治疗难度大,手术风险高,往往花费巨大,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非常高。

血流导向装置,俗称密网支架的出现,完全改变了动脉瘤介入治疗的理念,它利用动脉瘤瘤颈处载瘤动脉内的血流改变,辅助少量或无需辅助弹簧圈,封闭或者大幅度减少血流进入动脉瘤或者动脉夹层,同时保证分支血管的通畅。密网支架手术操作相对简便,术中风险不高,术后占位效应小,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低,治疗费用相比常规手段并无明显增加。

临床应用中成功的病例很多:患者50岁女性,以“头痛2个月”之主诉入院,诊断:右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大动脉瘤伴虹吸弯动脉瘤。在全麻下行“颅内动脉瘤颅内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术”,术中操作顺利,术后患者神志清楚,无神经功能障碍。密网支架的应用为复杂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提供了全新、安全的治疗理念,目医院介入科已很好地应用于临床。颅内动脉瘤人群患病率约为7%,复杂颅内动脉瘤包括直径大于25毫米的巨大动脉瘤,以及特殊部位动脉瘤如海绵窦内、床突段,以及颅内动脉扩张等。既往治疗这些疾病的主要手段包括开颅动脉瘤直接夹闭,动脉瘤孤立加搭桥,及介入治疗等,治疗难度高、手术风险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Pipeline带来全新的“血流导向”栓塞理念,使颅内大型、巨大型宽颈动脉瘤的治疗方式发生彻底改变。从传统的动脉瘤囊内介入操作治疗发展到对载瘤动脉的重建治疗。通过改变进入动脉瘤的血流方向从而达到彻底、持久的动脉瘤栓塞效果,同时修复载瘤动脉结构的完整性,并且降低了治疗的费用。密网支架技术的先进性在于通过微导管介入技术封堵动脉瘤,完全避免了传统手术方法损伤大、出血多等问题,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动脉瘤破裂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并且可以全程在高清视频下进行造影、动脉瘤封堵等操作,极大地提高手术的安全性,也大大减少病人的痛苦和对手术的恐惧。

国外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使用该技术治疗半年后的动脉瘤完全闭塞率可达到80%以上,12个月后动脉瘤完全闭塞率可达90%以上,治疗相关的致死率和致残率约6.7%。

Pipeline密网支架是一种钴铬镍合金支架系统,为近年来上市的新型血管内栓塞辅助装置。年美国FDA已批准Pipeline密网支架(PED)用于治疗未破裂的大型和宽颈动脉瘤,但对PED治疗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不明确。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托马斯杰斐逊大医院神经外科的NohraChalouhi等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发现PED治疗破裂动脉瘤安全有效,结果发表于年2月的《Neurosurgery》杂志。

该研究的病例纳入标准为Hunt-Hess分级Ⅰ-Ⅲ级的SAH患者,证实为动脉瘤破裂引起,而且不适合单独采用弹簧圈栓塞或开颅夹闭手术治疗。作者纳入年1月至年1月期间在医院接受PED治疗的20例破裂动脉瘤患者,其中女性15例,男性5例,年龄介于43~80岁。动脉瘤平均直径为7.2±6.9mm;其中16例为囊状动脉瘤,4例为夹层动脉瘤。6例动脉瘤位于眼动脉,6例位于颈内动脉床突旁段,5例位于椎基底动脉,1例位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末端,1例位于大脑中动脉,1例位于后交通动脉。Hunt-Hess分级Ⅰ级患者7例,Ⅱ级9例,Ⅲ级4例。

从SAH发生到接受PED治疗的中位时间间隔为2天(0~19天,平均间隔7±7天)。6例患者在PED放置前或PED放置过程中使用了弹簧圈栓塞治疗,4例患者在PED治疗后1-2周内接受弹簧圈辅助栓塞。1例患者在栓塞术中发生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最终死亡。其它患者术后均未发生脑梗死或再出血,无需行二次治疗。

随访发现全部患者均未出现与PED相关的新发神经功能障碍,预后良好(改良Rankin评分为0-1)。15例患者在治疗后5.3±4.2月(2-12月)接受脑血管造影复查,结果显示12例(80%)动脉瘤完全栓塞,3例(15%)不完全栓塞。

预约挂号咨询张老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