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斑块造成管腔狭窄,血流减慢
颈(总)动脉位于颈前部气管两侧,上图显示的就是颈动脉分叉处,颈(总)动脉的重要分支颈内动脉,负责向大脑的前部输送血液和氧气。
缺血性中风在西方国家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约15%-30%与颈动脉斑块有关。如果颈动脉斑块造成了管腔狭窄,或者斑块脱落形成栓子,会导致颅内动脉堵塞,造成缺血性脑中风。轻者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表现为一过性单侧肢体感觉、运动障碍、单眼失明或失语等,一般仅持续数分钟,发病后24小时内完全恢复。重者临床症状为一侧肢体感觉和/或运动障碍、失语,严重者可出现昏迷,可能会危及生命。
颈动脉斑块不仅造成管腔狭窄,斑块脱落还可引起缺血性脑中风
斑块的专业名称是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导致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有:家族性心脑血管疾病史、“三高”(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年龄、肥胖、吸烟及睡眠呼吸暂停等。
长期存在的危险因素会导致血管壁损伤(医学术语为血管内皮受损),血液中过多的脂质沉积于受损部位的血管壁,最终会发展为粥样硬化斑块,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就如厨房下水道里长年累月积存的油污,时间久了就会导致下水道堵塞。
血液中过多的脂质沉积于受损的血管壁,最终发展为粥样硬化斑块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狭窄程度不是中风唯一的预测因子。研究认为颈动脉斑块的构成和性质是预测未来中风的重要标志,包括斑块纤维帽的存在和状态,斑块内出血,斑块溃疡,以及斑块位置。
什么是易损斑块(或不稳定斑块)?具有薄的纤维帽、大的且富含脂质的坏死核心、斑块内出血、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伴活动性炎症的粥样斑块,这些原因使斑块更容易破裂导致栓塞及血栓形成。
不同类型的易损斑块示意图
但是大多数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并无任何神经系统的症状和体征,极易被患者和临床医师忽视。
目前评估血管壁成像的技术包括彩色多普勒超声(US)、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以及PET,PET/CT和PET/MR。最新的血管壁成像技术除了可以评估管腔狭窄情况,也可以分析斑块的形态和成分,从而可以区分斑块的稳定性,进而做到早期诊断、治疗、预防中风等神经系统不良事件的发生。
彩色多普勒超声(US)
超声是公认的诊断颈动脉斑块的一线影像学检查方法,为非侵入性、分辨率较高的成像技术,且价格便宜,能直接对病变进行实时成像。其对斑块的形态和类型、颈动脉壁内膜中层厚度以及狭窄管腔的血流速度分布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使用超声来定量分析颈动脉狭窄程度也存在一些限制,包括重复性不佳,钙化引起的伪影,以及难以区分完全闭塞与不完全闭塞。
计算机断层扫描(CT)
研究表明,CT血管造影诊断重度狭窄(70%)具有可靠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5%和93%),对于闭塞程度的诊断也高度准确(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7%和99%)。
在斑块形态方面,CT血管造影对于斑块表面溃疡的检测尤为敏感,诊断准确性显著高于超声(93%和37.5%)。此外,CT检测钙化具有良好的准确度。CT血管造影与MRI比较,区分斑块其他成分(例如脂质核和出血)的准确率较低,其它缺点包括辐射,潜在不能耐受的造影剂和造影剂引发的肾病等。
磁共振成像技术(MRI)
磁共振成像已经被确立为颈动脉斑块无创成像的主要方法之一。随着线圈的更新换代及新脉冲序列的设计,使用高分辨率、多对比的MRI扫描方案评估颈动脉斑块成为可能。
颈部高分辨MR成像,运用8通道颈动脉斑块专用磁共振线圈(见下图)可以显著提高颈动脉斑块成像的信噪比和对比度,从而有利于斑块性质的精准诊断,帮助准确识别易损斑块(或不稳定斑块)。
8通道颈动脉斑块专用磁共振线圈(全景上海中心已经购置并使用,配合3.0T磁共振成像效果更佳)
MRI能评价易损斑块绝大多数特征:(1)狭窄的程度,(2)斑块总体积,(3)斑块成分,(4)斑块表面形态,包括溃疡和纤维帽破裂,可以动态监测斑块的演变。
颈动脉斑块成像序列,包括各种亮血和黑血序列,例如3DTOF、T1WI、T2WI、PD以及MPRAGE、3DSPACE等序列,运用不同参数描述颈动脉斑块的特点和性质。
颈动脉专用线圈显示颈动脉斑块:磁共振多序列可以精准显示管腔狭窄程度,以及斑块的性质(以上3幅图像由辰光医疗提供)。
上图为全景的PET/MR图像,右颈内动脉管腔狭窄,管壁上斑块FDG摄取增高-----提示斑块存在活动性炎症。
小结:
1.了解管腔的狭窄程度重要,明确斑块的性质更重要,具有斑块内出血、溃疡和纤维帽破裂特征的患者存在较高的卒中发病风险。
2.控制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各项危险因素是最重要的治疗措施。
3.如果狭窄在50%以下且没有临床症状,可以用降脂、抗氧化、钙拮抗剂、抗血小板等药物治疗。如果狭窄在50%以上且有症状,就要咨询血管外科大夫是否需要手术干预。
4.颈动脉线圈除了可以用于颈动脉斑块的研究及临床诊断,也适用于甲状腺的高分辨率的成像。
如果您对此话题感兴趣,欢迎留言。
长按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