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内动脉狭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颈动脉斑块需认真对待人民资讯 [复制链接]

1#
泉州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zqbdf/210306/8720484.html

「本文来源:北青网」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会在体检报告中发现自己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因此许多人发问,什么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这种斑块是怎么来的?哪个年龄段的人群最易发病?斑块严重时有什么样后果?日常生活中应如何防范?这些让人困惑和担忧的问题,下面为您一一解答。

动脉粥样硬化的危害

动脉斑块就像是动脉内的管壁上沉积了蜡块一样的脂类物质,其病理外观呈*色粥样状,因此叫作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作为血管中的“垃圾”,这样的斑块容易堵在颈总动脉分叉处等部位,从而造成大脑缺血、缺氧等急症。如果颈动脉断流的“河道”不能及时清淤,很有可能给脑组织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出现如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失语等症状,且致死和致残概率高。

一项权威的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分析显示,我国约有1/3的成人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量流调数据表明,约2/3的脑梗与颈部动脉斑块导致的狭窄有关,因此必须引起重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颈动脉病变的表现,成因较为复杂。年龄大于60岁、有长期吸烟史,且罹患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均是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从年龄分布看,年龄越大患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人越多。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慢性发展的过程,因此颈动脉斑块的进程也逐步递进,分成脂纹期、纤维斑块期、粥样斑块形成期、继发性病变期(包括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血栓形成、钙化及动脉瘤形成)4期。

导致颈动脉斑块的发生一般分为可调控和不可调控两种因素。后者如年龄、性别和遗传等因素,无法人为改变;前者包括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压、高尿酸血症、吸烟、代谢综合征、高甘油三酯血症、糖尿病和低密度脂蛋白血症等9种危险因素,与颈动脉斑块的生成关系密切。其中以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四高”危害最大,可将脑梗风险提升至少30%。

如果颈动脉斑块狭窄率小于50%,不会造成太大的危害,若无症状,观察即可;若狭窄严重,阻塞在70%以上,患者脑供血不足的情况就会出现,如头晕。另外,斑块的危害还取决于其是否稳定。当斑块不稳定或破裂时,斑块就会像酥松的墙皮一样脱落下来,随血流堵塞脑部。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显示,50%~75%的脑梗与颈部动脉狭窄有关。年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出血的存在是卒中和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其风险概率分别为%与95%。假如血液“断供”时间超过7分钟,就会使大脑严重受损,带来失明、失语、半身不遂等可怕后果,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脑中风”。如果时间再长一些,会导致脑死亡。

积极预防和干预

目前,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是筛查脑血管病的手段之一,常常被安排在体检套餐中。当彩超报告提示有颈动脉斑块时,需认真对待,学会干预和管控。

1.定期检测。中年以上男性,特别是65岁及以上老年人、绝经后女性,以及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肥胖等特殊人群,建议每年查一次颈动脉超声,必要时配合头部CT检查,以确定有无狭窄及斑块。

2.积极干预危险因素。颈动脉斑块合并高血压者,应将血压控制在/90毫米汞柱以下。倘若可以耐受,宜尽可能控制在/80毫米汞柱以下。糖尿病病人应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0%以下;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者,可适量补充叶酸。

3.强化血脂管理。他汀类药物是血脂管理的核心。研究表明,利用他汀类药物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控制在2.0毫摩尔/升以下,多数斑块将不再继续增长;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在1.5毫摩尔/升,大多数富含脂质的动脉斑块将会逐渐缩小,让斑块变得更“硬”、更结实,不易破溃。

4.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当斑块破溃时,抗血小板药物就会抑制血小板聚集,避免激活纤维蛋白,从根源上扼杀血栓的“萌芽”。建议服用阿司匹林(75~毫克/天)。需要注意的是,长期使用阿司匹林有诱发斑块内出血的可能性,因此要严格把握阿司匹林的适应证。对于没有斑块破裂风险的人,不要随意口服阿司匹林。

5.手术治疗。绝大部分颈动脉狭窄病例并不需要手术治疗,当狭窄严重到一定程度且影响到大脑正常血液供应时,才需要进行评估,决定是否手术。目前常用的手术方式主要有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

在积极干预和治疗的同时,生活中也要学会有效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饮食方面,建议改善饮食结构,低盐低脂饮食。少吃含饱和脂肪的红肉,严格限制食物中糖分的摄入,尤其是对血糖异常的人。此外,还要坚持适量且有规律的运动,控制体重。

戒除吸烟、酗酒的坏习惯,同时避免接触二手烟。因为吸烟、饮酒不仅会引起动脉损伤,还可诱使血管痉挛、血压升高,加快颈动脉的斑块“沉积”速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