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内动脉狭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AJNR看惯了高分辨血管壁成像中的黑血T [复制链接]

1#

察形观色,务尽细微

披详病理,告往知来,庶得其实

说在前面的话年的到来,让当年还玩世不恭的90后也迈入了奔四的行列。立业不稳、成家未行也算是我现在的实况写照。不思进取的后果也日渐显现。年或许是一个更加起起伏伏的一年。这也许是前些年过得随性的恶果。“随性”是要跨过一定年龄、经济、成就沟壑才能做到的,是年纪轻轻千万碰不得的恣意过活,而我只不过是给懒惰冠以褒义的新装吧。总是要有一段负重前行的日子,才能有人生真正意义上的岁月静好。

今天分享一下最近发表在AJNR上的一篇有关高分辨血管壁成像中T2W图像在评价颅脑大脑中动脉动脉硬化斑块易损性的文章。

背景随着磁共振技术的迅速发展,磁共振高分辨血管壁成像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以往对于颅内血管高分辨血管壁成像的应用重点主要依赖于黑血T1WI及增强黑血T1WI。本人基于前期文献的知识储备及日常临床实践,在脑血管高分辨血管壁检查评价中也是非常依赖强化前后黑血T1WI的,而黑血T2WI的价值主要在于评估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及脑动脉夹层部分典型征象的显示,可以说是在脑粥样硬化斑块评价上尚无大身手可展。

但是,这篇文章对我个人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醒悟,图样图森破啊!先不说这篇文章的价值及对我本人的影响有多大,明白了一个道理:一切工具的使用及其价值体现都是要讲究章法的,如果没有章法可循,那就创造新的章法。格局要大一些,探索未知。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是缺血性脑卒中常见的病因,尤其是在亚洲人群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是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主要机制之一。高分辨血管壁成像能够识别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评估斑块内成分。在大脑中动脉动脉硬化斑块有时在黑血T2WI上显示为高信号,那么它与缺血性脑卒中有什么联系呢?

材料与方法

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了例大脑中脑脉动脉粥样硬化所致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患者。

症状性MCA动脉硬化斑块是指一侧出现缺血性脑梗死且致同侧MCA狭窄程度达50%以上的动脉硬化斑块

非症状性MCA动脉硬化斑块指致一侧MCA狭窄程度达50%且同侧无缺血性脑梗死的动脉硬化斑块,无缺血性脑卒中或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为管壁偏心性增厚,最厚处管壁厚度是最薄管壁厚度2倍以上。

以肌肉信号(同层面咬肌或颊肌)作为参考值,校正不同患者的动脉硬化斑块信号值。

利用直方图来显示每个体素内的校正动脉硬化斑块信号(NPS)来显示具体的MCA动脉硬化斑块信号大小分布。

通过评价动脉硬化斑块内某个NPS阈值的组织体积来定量评价动脉硬化斑块内的高信号。

NPS指MCA动脉硬化斑块内每个体素信号与同层面颊肌或咬肌平均信号的比值(图1)。

Stenosisdegree=%(1–LuminalAreaattheMaximalLumenNarrowingSite/ReferenceLuminalArea)

RemodelingRatio=OuterWallAreaattheMaximalLumenNarrowingSite/ReferenceOuterWallArea

依次分析压脂黑血T2WI和不压脂黑血T2WI图像中动脉硬化斑块特征。

根据NPS数据分布,不同NPS阈值下评价MCA动脉硬化斑块T2高信号与症状性MCA动脉硬化斑块的相关性。

通过比较ROC曲线下面积得出最佳NPS阈值。

分析具有双侧MCA数据患者的动脉硬化斑块高信号是否与症状性MCA动脉硬化斑块具有相关性。

结果

在例患者的条MCA中,由于管腔闭塞、图像质量较差、未行血管壁成像及狭窄程度<50%而排除,最后纳入了72条症状性MCA动脉硬化斑块和36条非症状性动脉应变斑块,其中包括20例共存双侧MCA动脉硬化斑块且仅有一侧脑梗死的患者。

共有30例患者的35条MCA压脂血管壁成像图像和58例患者的73条MCA非压脂血管壁成像图像。

症状性与非症状性MCA动脉硬化斑块体积分别为26.1±16.0mm3、20.0±13.3mm3。压脂和非压脂T2WI间动脉硬化斑块高信号间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在压脂和非压脂T2WI间,症状性MCA动脉硬化斑块高信号面积要明显大于非症状性MCA动脉硬化面积(表1)。

在压脂T2WI图像中,当NPS阈值设在1.3-1.4间和≥1.3,鉴别症状性与非症状性MCA动脉硬化斑块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表1)。在非压脂T2WI图像中,当NPS阈值设在1.3-1.4间和≥1.0,鉴别症状性与非症状性MCA动脉硬化斑块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表2)。

T2W高信号余症状性MCA动脉硬化斑块具有显著相关性。

在亚组分析中,症状性MCA动脉硬化斑块的高信号体积要明显大于非症状性MCA动脉硬化斑块的高信号体积。

小结

对于颅内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易损性评价是极其重要的。由于病理的难获得性,也造成了颅内动脉硬化斑块影像诊断在某种程度上的萧规曹随,尚无定论。这也是脑血管病诊治的机遇与挑战。不良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预测及预防是精准诊疗的重中之重,不同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亚型的识别和评估能够使得患者在临床管理中获益更大。

那么,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综合评估就是诊断的关键所在了。遵照冠状动脉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研究的前期理论基础,人们也正努力准确地评估颅内动脉硬化斑块成分及易损性。目前,强化前后压脂T1W血管壁成像图像是评估颅内动脉硬化斑块易损性最常见的序列。T1W平扫图像中动脉硬化斑块高信号与斑块内出血具有相关性,低信号与斑块内脂质核具有相关性。动脉硬化斑块明显强化与缺血性脑卒中具有明显相关性。

T2W图像中动脉硬化斑块高信号与症状性MCA动脉硬化斑块具有相关性。NPS为1.3-1.4是识别症状性MCA硬化斑块最佳数值。

那么是何种成分形成的T2W高信号呢?这包括纤维帽、富含胶原的斑块成分和出血。易损斑块的纤维帽和富含胶原成分的斑块可以是高信号,也可以是等信号。斑块内出血和附壁血栓是易损斑块的重要征象,也可以为T2W高信号(当血液产物为细胞外高铁血红蛋白时)。超急性期和亚急性晚期出血在T2W均为高信号。

脂质核心是动脉斑块进展和易损的重要因素,影响着动脉硬化斑块T2信号强度。虽然脂质在非压脂T2W图像上为高信号,但是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主要为液态胆固醇脂类,在非压脂T2W图像上表现为低信号,而胆固醇结晶成分会造成T2W上信号缺失。

动脉硬化斑块内T2高信号主要为斑块内出血和附壁血栓成分,两者均与斑块的易损性具有相关性。

综合病变血管的狭窄程度、重构比、斑块大小、斑块表面形态、斑块形状和T1W平扫及强化高信号也能对动脉斑块的易损性提示一二。或许在不远的将来,磁共振的分辨率会越来越高,也会有更好的黑血序列出现,高分辨血管壁成像会成为脑血管病精准诊断的一个里程碑吧。

victoral

随喜打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