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是临床麻醉工作中常见的有创操作之一,用于快速扩容补液、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或外科治疗等。颈内静脉穿刺成功的基础是熟知其需要的解剖结构,在此基础上了解前、中、后路的穿刺方法,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
相关解剖结构:
图1颈内静脉穿刺各路径相关解剖结构
颈内静脉穿刺:
通过图1,我们了解到各路径相关的解剖结构。接下来我们通过对解剖图谱标注来分析解剖层次,在脑海中建立3D模型,并详细讲解前、中、后路穿刺方法。图2中,我们可以发现颈内静脉(外侧)和颈总动脉(内侧)伴行于胸锁乳突肌下方(蓝色:颈内静脉;红色:颈总动脉;*色:胸锁乳突肌)。
前路:
图2颈内静脉穿刺前路解剖标注
如图2,前路在胸锁乳突肌(*色)中点,近甲状软骨水平(紫色,一般为喉结最突出的位置水平线),通过左手食指、中指探寻动脉(红色)搏动最明显处,感受动脉走向,同时将动脉拨向内侧使得动脉始终在左手控制之下,外侧旁开0.5-1.0cm进针,针尖朝向同侧乳头方向。前路最重要的定位参照物为颈总动脉,当明确动脉搏动点后一切引刃而解。
中路:
图3颈内静脉穿刺中路解剖标注
如图3,中路以胸锁乳突肌胸骨头、锁骨头、锁骨组成的三角顶端为穿刺点,针尖偏向外侧。中路重要的定位参照物为胸锁乳突肌三角,要求解剖结构清晰。中路最需引起注意的并发症为气胸,因此,穿刺点要尽量靠上。
后路:
图4颈内静脉穿刺后路解剖标注
如图4,后路在胸锁乳突肌后缘,锁骨上两指处平行进针,以扇形平面试探。穿刺成功后调整针尖方向,使得针尖方向与颈内静脉走向一致并置管。其重要的定位参照物为胸锁乳突肌后缘,操作相对容易,但当进针较深时易刺破动脉。其最大Bug在于针尖方向的再调整,在此过程中针尖位置常发生变化,导致回抽不畅,置管失败。
穿刺路径选择:
三种路径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用于某一病人的,那么哪些情况下我们更倾向于某种特定路径呢?
当患者容量过欠,颈内静脉充盈不佳或静脉充盈随呼吸出现大幅度变化时,不推荐后路穿刺,因为此时针尖位置的轻微变化均易出现贴壁或穿透静脉,导致置管失败。当患者有颈短、肥胖等情况使得解剖结构不清晰时,动脉搏动点更易确定,因此选择前路穿刺。当出现血肿压迫静脉时,此时高位穿刺可以避开压瘪的静脉段所以更推荐前路。一般情况下,胸锁乳突肌后缘易触摸定位,同时较大概率穿刺针首先经过颈内静脉,因此择期病人均可选择后路。前路导管固定点位于脖颈较高处,靠近下颌骨,患者病房内活动不适感明显,这也是影响麻醉医生选择的因素之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