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内动脉狭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便携式探头无菌套膜用于超声引导中心静脉穿 [复制链接]

1#

本文原载于《中华麻醉学杂志》年第5期

随着可视化技术的发展,超声引导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应用愈加普及,是院前急救和处理危重症患者常用临床技术[1,2]。但超声探头易受细菌污染,不易消*灭菌,操作时常放置于无菌范围内、靠近穿刺针,造成极大的感染风险[3,4]。目前国内较为普遍的方法是使用无菌手套包裹超声探头,但操作繁琐,对超声图像有一定干扰,不易实现无菌[5]。本课题组发明一种便携式探头无菌套膜(专利号:ZL.3),本研究拟评价其用于超声引导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效果。

资料与方法

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选择年2月至12月在超声引导下行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髋臼、骨盆或股骨干骨折急诊入院的患者例,年龄18~6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体重50~85kg,性别不限,无意识障碍、昏迷或呼吸困难;无颅脑损伤;无心脏大血管破裂;无颈部外伤、畸形、瘢痕或肿瘤。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50):便携式探头无菌套膜组(P组)和无菌手套组(G组)。

患者进入抢救室后迅速判断生命体征,连续鼻导管吸氧5L/min,监测ECG、无创BP和SpO2,使用22G静脉留置针(B.Braun公司,德国)开放一侧肘正中静脉,静脉注射芬太尼1.0~1.5μg/kg和咪达唑仑0.03~0.04mg/kg。待患者平静后,去枕平卧,保持头后仰、左偏各15°,由高年资且具有5年以上超声使用经验的麻醉医生采用斜轴法[6]行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采用M-Turbo超声波系统(SonoSite公司,美国),设定浅表成像模式,换能器连接HFL38x/13-6MHz线阵探头。操作者用含5g/L葡萄糖酸氯己定的免洗手消*液清洁双手及腕部,按外科标准配戴MEDI-GRIP一次性医用无菌手套(批号:,Ansell公司,比利时);然后打开中心静脉导管包(批号:,深圳市益心达医学新技术有限公司),常规消*铺巾,P组取出经过高压蒸汽灭菌的便携式探头无菌套膜,并检查3M灭菌指示卡颜色,将探头及探头端10cm连接线置于袋装套膜内,密封夹封闭套膜后,通过重复旋转三通连接管阀门用注射器将其内气体抽空,使之无褶皱、无气泡贴覆于探头扫描面;G组在超声探头扫描面涂上耦合剂,用MEDI-GRIP一次性医用无菌手套包裹探头并使覆盖扫描面部分保持一定张力。

探头无菌化均由助手辅助实施,并对处理后探头进行微生物学检测。用浸有无菌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在探头扫描面和手柄(拇指接触部位)分别横竖往返均匀涂擦各5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然后去掉手接触部分,将棉拭子放入10ml无菌生理盐水试管内,反复震荡80次后吸取1ml倾注营养琼脂15~20ml,37℃温箱培养48h后进行菌落计数。

最后以无菌生理盐水(批号:7I73D6,Otsuka公司,日本)替代耦合剂,将探头放置于胸锁乳突肌胸骨头、锁骨头和锁骨构成的三角形顶点处,以"短轴法"定位颈内静脉、颈总动脉及周围结构后旋转探头约45°,使其长轴延长线指向对侧乳头,扫描图像中位置表浅、直径粗、管壁薄者为颈内静脉,予1%利多卡因3~5ml局部浸润麻醉,以平面内法进针,待回抽见静脉血后固定穿刺针,移开探头,放入导丝,置入导管,并行回血试验确认导管在中心静脉内。如放入导丝有阻力,则将穿刺针退至皮下重新穿刺,3次失败或误伤颈总动脉导致出血、血肿则放弃试穿,改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或外周静脉切开置管术。

记录探头无菌化处理时间(操作开始至微生物学采样前的时间)、穿刺置管时间(微生物学采样后至完成置管或放弃穿刺的时间)及总操作时间。微生物学检测及评价标准根据《医院消*卫生标准》(GB-)中相关条款规定,以菌落总数≤5cfu/cm2为相对无菌,记录探头扫描面和手柄的无菌化合格情况。以4分法[6]评价超声图像清晰度:0分,不能定位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1分,借助彩色多普勒模式可见颈总动脉搏动,不能定位颈内静脉;2分,可见颈总动脉搏动,颈内静脉欠清晰;3分,可清晰显示颈内静脉、颈总动脉及周围结构。3分为清晰,记录图像清晰情况。记录1次穿刺成功情况、1次置管成功情况和总置管成功情况。记录反复试穿或误伤颈总动脉导致出血、血肿及气管压迫移位导致呼吸困难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组患者一般资料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组探头扫描面无菌化合格率均为%;与G组比较,P组无菌化处理时间延长,穿刺置管时间和总操作时间缩短,探头手柄无菌化合格率升高(P0.05或0.01),见表2。

2组均未见呼吸困难的发生。与G组比较,P组超声图像清晰率、1次置管成功率和总置管成功率均升高,出血和血肿的发生率降低(P0.05或0.01),1次穿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讨论

本试验所用的"斜轴法"超声引导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属平面内技术,扫描图像中可同时显示颈内静脉、颈总动脉以及穿刺针的针体和针尖,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操作的准确性[6]。

无菌手套包裹探头可使其与皮肤接触时相对无菌,但无菌手套形状不规则、容量有限、橡胶具有弹性回缩力,这些因素极易使探头在无菌化处理过程中手柄处被暴露。便携式探头无菌套膜由套膜、密封夹和注射器组成,所用材料化学性质稳定、耐高温,整体适用于常规方法消*灭菌;袋装套膜能完全容纳超声探头和部分连接线,且不透水和空气,隔离范围大、隔离效果完全,达到无菌程度更加严格。因此,本研究中P组探头手柄无菌化合格率较G组升高。

本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便携式探头无菌套膜无菌化处理时间较长,但操作简单、可单人独立完成,所得超声图像清晰率高,对目标结构识别准确,因而在穿刺置管时间、总操作时间和置管成功率上更具有优势。便携式探头无菌套膜为聚偏二氯乙烯塑料薄膜,其本身不具粘性,但延展性好,极易与探头扫描面贴合,且不会对其造成损耗。利用密封夹封闭套膜并使用注射器将其内部气体抽空,可形成近似真空状态,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探头移动过程中有气体进入扫描范围的可能。而使用无菌手套包裹探头,需在扫描面涂抹耦合剂,并将手套保持一定张力覆盖于扫描面上,此时扫描面和手套间不可避免残留有气泡,使超声波发生散射、折射、反射、吸收等变化[5]。

对颈内静脉、颈总动脉及周围结构识别不清,一方面造成穿刺置管时间延长,另一方面可能穿刺针刺入静脉管腔入点欠佳,虽然穿刺成功,但置管时往往遇到阻力。多次试穿增加血管内皮损伤,也是出血血肿、血栓形成、感染的诱因之一[7]。本试验选取下肢创伤患者,常因隐性失血或卧床导致有效循环容量不足,静脉管腔塌陷;G组扫描时为尽量避免气体干扰通常施以较大压力,使颈部软组织变形,对引导穿刺虽无明显影响,但当移开探头、解除压力后,穿刺针容易自管腔内脱出,导致置管失败;或针尖刺穿对侧管壁,使深层动脉受损;而P组因为超声图像清晰率较高,置管成功率亦较高,所以出血、血肿等并发症发生率低。

综上所述,便携式探头无菌套膜操作简便,易实现无菌,对超声图像影响小,置管成功,减少并发症,适用于超声引导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时探头的无菌化处理。

参考文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