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内动脉狭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年8月第一周梁鹏主任组病例精选 [复制链接]

1#

导读

微创神经外科是指在切除病变同时,最大程度的保护脑组织,达到最小的创伤,这样才能实现术后没有或最小的神经功能缺失。“精准”神经外科指通过术前术中对于病变和功能区的精准定位以及分析来实现“精确制导——高效率打击目标”,达到手术的最佳效果。

医院神经外科,秉承“微创、精准”的理念,完成诸高难度的脑肿瘤手术,为广大患者带来福音。

我们从年8月第1周选出脉络丛乳头状瘤、海绵状血管瘤、垂体瘤、桥小脑区炎性占位、左侧脑室后角脑膜瘤、巨大表皮样囊肿、转移瘤与大家分享。

脑室肿瘤——左侧脑室后角占位

病例1:男,33岁,因体检发现颅内占位10余日,术前无阳性体征,术前CT可见左侧脑室后角类圆形稍高密度影,患者系公务员职业,对术后生活质量要求较高,术中超声定位后,沿脑沟进入脑室后角,见肿物2cm类圆形占位,边界清,包膜完整,考虑分块切除肿瘤有可能造成肿瘤随脑脊液播散种植、术后引起脑积水,故手术沿肿物边界完整切除剥离,并予之切除,术后患者语言、运动完全正常,状态良好。术后病理证实为过渡型脑膜瘤。

术前与术后CT对比可见肿瘤被完全切除

术中见肿瘤包膜完整

点评:脑室肿瘤尽量一次完整切除,分块切除易导致播散,形成脑积水。我科应用肿瘤分离技术以及旋转游离技术,将肿瘤一次切除,术后反应轻。

脑室肿瘤——脉络丛乳头状瘤

病例2:右侧脑室后角脉络丛乳头状瘤,女,16岁,两年前因间断性头痛发现右侧脑室后角脉络丛乳头状瘤,于我科行手术切除,患者病情平稳,无不适主诉,现患者来我科复查。

手术前后增强核磁对比,可见肿瘤被彻底切除,没有复发

点评:该肿瘤前方挤压丘脑,而且瘤体血运丰富,切除后未造成功能损伤。

海绵状血管瘤

病例3:男,61岁,颈枕部疼痛伴有头晕5日,术前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考虑为左小脑海绵状血管瘤。术前MRI可见左侧小脑异常信号影,术中可见肿物呈紫红色,质地硬韧,大小约2*2*2.5cm,周围*褐色含铁血*素沉积,肿物完整切除,术后患者恢复良好。该海绵状血管瘤有明确的供血动脉以及粗大的引流静脉,是一个小的畸形血管团。

术前增强核磁与术后CT对比及术中被暴露的肿物

点评:海绵状血管瘤多采取手术治疗,解除肿胀组织淤血,降低颅压,全切病灶预防再出血。该患者年龄较大,术中行超声准确定位,减少副损伤,一次性全切占位。

Tips:海绵状血管瘤是指由于众多薄壁血管组成的海绵状异常血管团,由于血管造影检查时常无异常血管团发现,故将其归类于隐匿型血管畸形。实际该病并非真正的肿瘤,而是一种缺乏动脉成分的血管畸形。

垂体瘤

病例4:女,51岁,以四肢乏力伴语言笨拙5日行头部检查发现有鞍区占位,术前CT可见鞍区异常密度影,MRI可见类圆形内部稍混杂信号影,经鼻行鞍区占位切除,术中见肿物大小约1.8*1.5*2cm,边界清,质地硬韧,灰红色,血运丰富,在内镜下分块切除肿物,术后患者状态良好。

术前CT与核磁可见鞍区肿物

术中由内镜可见肿物呈灰红色,血运丰富

术中暴露肿瘤假包膜,将其完全切除

点评:垂体瘤行手术治疗所面对的两个问题:一是肿瘤的复发,多由于其切除肿瘤不彻底所造成。二是易损伤周围重要结构,导致视野狭小,手术风险增加、甚至病人死亡。内镜辅助下经鼻蝶窦垂体瘤切除术改变了以往的尴尬局面,内镜能够在术中提供全景式的视野和视角观察,使得垂体瘤切除得更加彻底,利于保护周围重要结构不被损伤。且内镜辅助手术,有鼻腔结构损伤小,手术与住院时间短、费用低和术后并发症少的特点。

复杂桥小脑区占位性病变

病例5:男,44岁,患者3年前发现左侧桥小脑角区囊性占位,医院诊断为蛛网膜囊肿,行置管引流术。之后引流管阻塞,并未拔出,将上段引流管直接暴露在皮肤表面,继续引流囊液。入院前6日无明显诱因患者体温38.6℃,行头部MRI提示:左桥小脑角术后改变,引流管周围片絮状强化影,考虑炎性改变。患者为求进一步诊治而来我科,回顾病史,考虑囊性听神经瘤可能性大。此巨大炎性脓肿作为异物与脑组织粘连,无法处置,经讨论,一期行引流管拔除术,术中见引流管完全被炎性占位包裹,管内有灰白色脓性液体流出,显微镜下拔出引流管并切除炎性占位,未损伤小脑及脑干,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三年前核磁可见左侧桥小脑角区囊性占位

三年后可见囊性部分消失

术前MRI可见左桥小脑角术后改变,引流管周围片絮状强化影;术后可见引流管及炎性变组织被彻底清除;术中见引流管完全被炎性占位包裹,管内有灰白色脓性液体流出

点评:囊性听神经瘤建议直接手术切除,否则分流后需二期手术切除,此患者引流管与外界相通两年且位于小脑和脑干之间,十分危险。该患者因有与外界沟通的引流管存在,造成桥小脑角区占位的局部脑脓肿长期存在,并在几年时间内多次发生头痛、发热等情况,一旦脓肿破溃引起急性的脓性脑膜炎,常会造成患者死亡。该患者为污染手术。

天幕上、下巨大表皮样囊肿

病例6:男,42岁,患者近20年间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癫痫大发作,未予明确治疗。入院前半日,患者癫痫持续发作,对症治疗症状改善后来我院,行头部CT检查可见右额颞叶异常密度影,呈囊性,中线向对侧移位,MRI可见右额颞叶长T1稍长T2混杂信号影,增强不强化。术中见肿物不规则,大小约7*8*7cm,边界清,呈银白色,包膜完整,质地软,血运一般,挤压额叶、颞叶、岛叶及脑干,并包裹动眼神经、滑车神经、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大脑后动脉,显微镜下分块完整切除肿物,术后患者恢复良好。表皮样囊肿经常沿沟裂侵袭生长,此患者病变累及广泛,从幕上延伸到幕下各个腔隙,若不完全切除,容易复发。

患者术前CT与增强核磁可见囊肿巨大

术中暴露各解剖结构

术后CT,囊肿被切除,中线居中

点评:表皮样囊肿多呈珍珠光泽团块状,包膜完整,可有钙化,表面光滑。其囊壁薄而半透明,边界清楚,血运不丰富,内容物为干酪样物质,略带油腻,由脱落细胞堆积而成含有大量胆固醇结晶,深部囊肿壁常与较大的血管神经粘连,容易造成血管、神经损伤。

转移瘤

病例7:女,65岁,患者因间断性头晕一个月行头部检查发现有颅内占位,患者四年前发现有小细胞肺癌,共行两次化疗,三十次放疗。术前MRI可见右枕叶异常密度影。术中见肿物直径大小约4cm,无包膜,边界尚清,呈灰红色,血运丰富,显微镜下分块完整切除,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术前增强核磁与术后CT对比可见肿瘤被全切

点评:该部位手术会造成有些患者出现视力模糊、视野缺损、视物变形等情况。该患者术后无不适,单发枕叶转移瘤全切,拟于术后补充放疗,并采取肿瘤个体的诊疗基因检测技术,进步选择对患者敏感的药物治疗,即个体的精准治疗。

医院神经外科全体医护人员竭诚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神经外科二病区联系方式:医院门诊综合楼9楼,医生办公室-。更多信息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