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内动脉狭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医院张鸿祺破裂率低而手术 [复制链接]

1#

神外前沿讯,5月18日,“年中国脑卒中大会”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共吸引到国内外脑卒中防治领域的专家学者余人参会。

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张鸿祺教授在本次会议上做学术报告《床旁段动脉瘤的治疗》(参考阅读:[专访]医院张鸿祺: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存在治疗过度现象医者何时应该敢于说不)

众所周知,颅内动脉瘤是脑血管病外科治疗中排行第一的手术类型,在我国35~75岁的成年人中,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总患病率高达7.0%。

床旁段动脉瘤在未破裂动脉瘤中具有占比很高、破裂率和生长率极低,而手术风险却相对较高的特点。张鸿祺教授不主张对此类动脉瘤进行过于积极的治疗,因为对大部分此类患者来说,目前手术干预的获益可能要低于不干预。

发言要点如下(发言者已经审核):

谨慎治疗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无论夹闭还是栓塞,今天我的观点是,有些动脉瘤其实可以尽量少干预或者不干预,尤其是床突旁动脉瘤。

床突旁动脉瘤一般按指向分为四个类型,有的朝上,有的朝下,有的朝外,有的朝内;按照大小又可以分为小、中、大、巨大动脉瘤四个类型。

整体上看,床突旁动脉瘤的破裂风险很低。

高发病率

全世界多项研究显示,未破裂动脉瘤的平均患病率是3%,平均患病年龄50岁,也就是说个人中有3个患有动脉瘤。中国人群中前几年有一项上海社区5正常人群的调查研究,检出成人3mm以上动脉瘤的患病率是7%。单从这个数据来看,患病比例是非常高的。

而在未破裂动脉瘤的中,颈内动脉瘤占多数,如果把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去掉后,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还是占多数。上海的那个社区筛查研究结果也显示,患病率最高就是床突旁动脉瘤。

此前通常认为动脉瘤的发病率是1-3%,各个研究数据有差异,估计此前因为检查技术手段的局限,有大量床突旁动脉瘤没有被发现。换句话说,从1%到7%或从3%到7%的差别,可能大部分都是床突旁动脉瘤的差别。

我们目前推测床突旁动脉瘤应该占比很高。当年Yasargil编写的神经外科学中,认为床突旁动脉瘤只占颅内动脉瘤的1.3-1.5%,但我们临床医生看到的未破裂动脉瘤中,床旁段的是越来越多。甚至在门诊中10个动脉瘤中可能有8个都是这个部位的。

极低破裂率和生长率

床突旁动脉瘤,手术很难暴露出这个区域。之前的CTA或血管造影有时也会被骨质掩盖,现在成像质量好的CTA和MRA,就能把这个区域的动脉瘤充分显示出来了。

这么多未破裂动脉瘤是否都需要治疗,首先看整体的颅内动脉瘤的破裂率,如果在10mm以下,年破裂率是0.05%,大于10mm是1%(后循环动脉瘤占比多一些),这是80年代的数据。

年之后的数据是,亚洲人种7mm以下的破裂率还是很低,总体破裂率低于1%,而床突旁动脉瘤的破裂率最低,是0.2%。

韩国一项回顾研究显示,床突旁动脉瘤的年破裂率是0.12%,如果认为破裂是过于终极的事件,那么要看年生长率,因为中间的变化可能意味的破裂几率增加,而其年生长率只有1%。

解剖特点

众所周知,如果动脉被一些强硬组织包裹的话,那出现动脉瘤的机会会比较少,即使出现,其生长率和破裂率也比较小。

从解剖上看,床突旁动脉瘤被一些结构严密的遮挡,大概五分之四的方向都被硬膜和骨质所包裹,其中最常见出现动脉瘤的眼动脉窝部位,也最起码有三分之二的部位被硬膜等遮挡。

所以,无论从解剖结构还是从文献数据上看,床旁段动脉瘤的破裂率都是很低的。

高并发症

目前,动脉瘤的治疗方式,无非夹闭、栓塞,以及各种新型介入材料。夹闭这个部位动脉瘤的手术风险如何,临床试验没有详细的描述。目前只有韩国一项研究结果显示,用密网支架血流导向方式治疗,并发症发生率是16%,如果是栓塞的话是9%,夹闭是17%。

可以说,手术干预的并发症是相当高的,而且并发症往往是神经系统受损。这个并发症的标准指的是病人在半年内的工作和生活造成障碍的。

目前我们很小心的进行未破裂床突旁动脉瘤手术,结果发现一些并发症也是难以避免,大概在5-10%,所以选择治疗是要非常慎重的。

密网支架

介入治疗包括栓塞、支架血管重建、密网支架血流导向,这些治疗手段都有各种优缺点。

有一些出现问题的案例,比如体积很大的动脉瘤出血,当时急诊情况下用的支架和栓塞,病人被救下来了,十年了没有再出血,但一侧的视力没有了。

虽然现在密网支架应用的越来越多,经验越来越丰富,但唯独床旁段的动脉瘤有其特殊性。在并发症探讨的闭门会议上,大家通常会举出这样的例子,一个大或巨大床突旁动脉瘤,密网支架甚至放弹簧圈后再密网支架治疗,过两天却出血了,导致病人的死残。

术后远端出血风险

目前,大家认为大和巨大床旁段动脉瘤的治疗是必须的,并且即使出现一些治疗风险也是值得的。

举个例子,一个未破裂小动脉瘤,从栓塞角度看是非常简单的,治疗很顺利,从住院到出院也就两三天的时间,病人也很高兴。各种治疗都很规范,但病人出院后晚上又回来了,因为偏瘫了。

这位病人是术后四天出现了远隔部位的脑出血,那这个出血和手术有没有直接相关性。我认为有很多风险难以预测,即使在非常慎重的干预下,病人还是有可能出现问题。

干预还是不干预

床突旁动脉瘤,治疗和不治疗,孰优孰劣?总体来说,目前的治疗是不够安全的。不治疗的话年破裂率是0.12%,治疗的并发症发生率是7%,这样的决策就要非常非常慎重。

小结: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如果是小型的,目前来看治疗风险大于自然破裂风险,治疗上应该很慎重。大型的床突旁动脉瘤手术治疗结果确定,但有一定致残风险。弹簧圈囊内栓塞在这个部位的巨大和大的动脉瘤复发率比较高,小动脉瘤在这方面是可以的,但治疗不是绝对安全的。大型动脉瘤的血流导向装置具有不可控的风险,需要进一步研究。

我们目前也在做一个前瞻性课题,看看这个部位手术干预的风险到底有多少,能够降低多少。实际上这个部位的动脉瘤,也代表着整个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情况,绝大部分未破裂动脉瘤是不需要治疗的。我平时一个门诊通常看10个病人,一般只有两个建议需要手术干预。

未破裂动脉瘤与社会问题

总体上,颅内动脉瘤中只有1%是破裂出血的需要积极治疗;还有10%在目前循证医学基础上证明是危险的,需要冒着风险去治疗。将近90%是不需要治疗的。7%的正常成年人患有的动脉瘤,估计全国患有未破裂动脉瘤的正常人在万人,如果都治疗的话,成千上万的人会因手术或介入治疗的风险导致残疾。

另外从经济负担角度看,一个动脉瘤夹闭手术费用最低5万,介入最低10万。如果把所有未破裂动脉瘤都治疗的话,仅仅医疗费用就要可能远远超过国家卫生投入总资金。随着体检越来越普及,随着未破裂动脉瘤发现的越来越多,未破裂动脉瘤的治疗问题一定会提到国家卫生工作的重要日程上。

发言者简介张鸿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在协和医科大学获博士学位,师从我国著名神经外科专家凌锋教授和任祖渊教授。并多次在美国、法国、奥地利、日本等国深造。医院神经外科工作,年调入医院神经外科,主要从事脑与脊髓血管病的治疗和研究。担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世界介入神经放射学联合会执委等学术职务。承担和完成了国家及省部级的多项科研课题,包括国家十二五、十三五科技攻关和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曾荣获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医师年度奖、北京市“十百千”卫生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北京市劳模等荣誉称号。多年来,一直从事脑与脊髓血管病的外科和介入治疗,将显微手术和血管内治疗两项技术相互融合,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研究体会。在脑动脉瘤、颅脑血管畸形、脊髓血管畸形等方面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在医院脑血管病急性期的外科和介入治疗的“绿色通道”建立中作了大量的工作,成功救治了大量脑血管病患者。对于脊柱脊髓血管畸形,深入研究该疾患的显微解剖、胚胎发生、病理生理,创建动物模型,不断改进治疗手段,突破了临床医学的这个禁区,并建立了学术研究交流平台和长期随访体系,使我国在该领域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相关报道:

神外学科谈

医院张鸿祺:宣武神外和CHINA-INI的学科建设与发展

[简讯]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委会在京成立主委张鸿祺

[学术前沿]探索AVM病因医院医院团队在国际上首次证实KRAS/BRAF通路突变在AVM中的核心作用

[专访]医院张鸿祺: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存在治疗过度现象医者何时应该敢于说不

[专访]医院张鸿祺:颅脑大楼启用后将迎来大发展神外年手术量将接近1万例次

中国神经学科新媒体;收稿邮箱

qq.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