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内动脉狭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当遇上ldquo牛型弓rdquo [复制链接]

1#

股动脉入路是常用的手术入路,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如解剖结构特殊或血管迂曲,则需要经桡动脉替代途径。然而,由于外周血管直径较小,置入球囊导引导管(BGC)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最近,来自德国古腾堡大学医学中心的Maus等通过经桡动脉入路导入近端BGC,并通过支架取栓成功实现颅内血管闭塞再通。

————摘自文章章节

1

研究背景

目前而言,支架取栓与中间导管抽吸是治疗颅内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方法。已知使用球囊导引导管(BGC)可在取栓过程中实现近端血流阻断,从而改善再灌注结果。股动脉入路是常用的手术入路,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如解剖结构特殊或血管迂曲,则需要经桡动脉替代途径。然而,由于外周血管直径较小,置入BGC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最近,来自德国古腾堡大学医学中心的Maus等通过经桡动脉入路导入近端BGC,并通过支架取栓成功实现颅内血管闭塞再通,该报道发表于近期的《InterventionalNeuroradiology》杂志。

2

技术说明

患者,75岁,因右侧肢体偏瘫伴失语入院,NIHSS评分为14分,CTA示左侧大脑中动脉近端闭塞和主动脉弓细长,病变同侧颈总动脉迂曲和“牛型弓”结构(图1(a))。由于血管解剖结构特殊,术者决定从右侧经桡动脉入路,包括避免因主动脉弓过长导致的颈动脉置管过程困难。首先做Allen试验,评估手部动脉血供情况。然后,置入7F鞘管,随后动脉内应用IU肝素和0.2mg硝酸甘油,以预防血管痉挛和血栓栓塞并发症。然后在导丝的引导下,将鞘管更换为8FBGC和置入5F诊断导管SimmonsII。小心将BGC送入左颈内动脉(图1(b)),并注射造影剂以确认M1闭塞(图1(c))。将微导丝和微导管送至闭塞远端,并释放30mm支架取栓器(Trevo,Stryker),近端三分之一穿过血凝块。撤出微导管后,将6F抽吸导管(Catalyst6,Stryker)推进到血凝块以近,连接抽吸泵。充盈近端球囊,轻轻回撤支架取栓器,同时进一步推进抽吸导管的头端,直至血栓嵌入抽吸导管头端(图1(d))。然后使用60mL真空注射器保持球囊导管内负压,将抽吸泵连接Catalyst6。然后将支架和抽吸导管作为一个整体撤回到BGC中,完全撤出体外后Guiding造影显示血管完全再通(图1(e))。取出BGC后,绷带加压12h,患者未发生任何并发症,定期观察桡动脉搏动。患者在9天后出院,NIHSS评分降至8分。图1.(a)CTA三维重建显示“牛型弓”,包括左颈总动脉的血管迂曲。(b)在5F中间管(黑色箭头)的帮助下经右桡动脉途径将8F球囊导引导管推进至左颈内动脉(白色箭头,球囊导引导管的头端)。(c)DSA显示左侧M1闭塞。(d)支架取栓器展开后,近端球囊充盈(星号),将支架取栓器和抽吸导管作为一个整体撤出(未显示)。(e)第一次取栓回抽球囊后血管造影显示受累大脑中动脉区域完全再灌注。

3

研究结论

综上,在遇到“牛型弓”或血管迂曲的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中,可通过经桡动脉途径使用BGC进行机械血栓切除术。已知临时阻断近端血流可优化再灌注结果,因此,选择合适的鞘管及简化BGC的置入流程和实现近端血流停滞是必要的。即日起“神经介入资讯”更名为“神介资讯”

组稿

张颖影副教授

医院

编译

陈成伟医师

医院

审校

吴培副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院

终审

洪波教授

医院

球囊导引导管位置对AIS机械取栓再通的影响球囊导引导管的使用对临床及血管影像结局的影响无论抽吸或支架,球囊导引导管助力实现快速再通和良好预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