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内动脉狭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INC内镜ldquo筷子手法rdq [复制链接]

1#
SebastienFroelich教授手术视频

颅底脊索瘤通常属于硬膜外肿瘤,起源于中线斜坡区域,可能发生少见的向硬膜内延伸。软骨肉瘤则起源于颅底中线旁的胚胎间叶残余组织,位于蝶岩斜交界区,大多以颞枕交界处为中心。脊索瘤属于罕见病变,约占颅内肿瘤不到1%。发病率只有百万分之一,是一种发生于颅底和脊柱的罕见占位性病变,属于骨与软组织恶性肿瘤,肿瘤早期生长缓慢通常没有症状,这种肿瘤通常质硬、和骨质强力粘附在一起,侵犯重要的神经血管组织,难以全切,对手术的挑战极大。由于解剖结构复杂,诊断和手术往往都很困难,而且手术后极易复发,到目前也一直是神经外科一个“难题”。且脊索瘤还会发生远处转移,并出现局部症状,发生转移概率从4%至43%不等,主要转移到淋巴结、中轴骨、肺和皮肤。脊索瘤的病理上的高度恶性、生长上的高度浸润性和原发位置的复杂性,决定了脊索瘤手术难度之高。

手术切除程度与生存期息息相关

由于这类肿瘤具有很高的复发率,所以手术的目的就是肿瘤全切。但不幸的是仅有不到30%的患者可达到肿瘤全切。当患者出现症状时,大多数的脊索瘤已经很大(大于3-5cm),且常常包裹着周围多个结构,包括脑血管系统、颅神经和脑干。替代治疗方案是安全地尽可能次全切除肿瘤,再结合术后按计划行放射治疗。国内外的多项脊索瘤研究显示,脊索瘤切除程度的高低和脊索瘤的生存率呈现高度正相关。因而,尽管手术困难,全世界的神经外科医生们都在致力于采用各种精准的显微手术技术、神经内镜技术达到极大程度地手术切除,尽可能地降低脊索瘤复发几率,延长生存周期。

脊索瘤手术切除的三级标准

在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国际抗癌联盟(AmericanJointCommitteeonCancer/UnionforInternationalCancerControl,AJCC/UICC)对残留肿瘤分级的基础上,CF共识中提出了脊索瘤切除边缘的三级标准:

1、R0,显微镜下见≥1mm的瘤周组织内无肿瘤;

2、Rl,仅显微镜下可见瘤周有肿瘤残留,范围1mm,但肉眼观察无肿瘤残留表现;

3、R2,肉眼可见术区内肿瘤成块残留或散在残留。

对于颅底脊索瘤,达到Ro级切除其难度很大。如达到Ro级切除,预期5年无复发生存率可50%(IV级证据,B级推荐)。

高难度颅颈交界区脊索瘤可以内镜微创手术吗?

当脊索瘤位于颅颈交界区时,肿瘤位置复杂深在,手术切除生长在该区域的颅底肿瘤比较困难,肿瘤可能侵袭周围骨性结构并压迫或包绕脑干、椎基底动脉及分支和多组颅神经,术后容易发生颅颈交界区不稳定以及严重的脑干和其他重要结构的损伤,造成肢体瘫痪、呼吸循环衰竭等手术风险极大。自Frazier和Spiller于年成功切除颅颈交界区肿瘤以来,虽然许多学者对处理此区域病灶的入路进行了诸多探索,如经口入路,可直接暴露颅颈交界区腹侧,但术后存在脑脊液漏、感染等并发症,且对于肿瘤主体位于外侧时存在暴露不良、切除不全等缺点;最近较流行的扩大经鼻入路与传统开颅手术不同的是,经鼻手术是将内窥镜和手术刀从鼻腔进入,进行肿瘤的切除手术,其成功率高,手术时间短,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势是明显的。

不开颅,鼻内入路微创全切颅颈交界区脊索瘤案例一则

病史摘要:

一名40岁脊索瘤男士,神经系统检查正常,既往无病史,颈痛病史2年。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旗下组织世界神经外科顾问团(WANG)成员、法国巴黎Lariboisiere医院神经外科教授兼主席SebastienFroelich教授为其经鼻神经内镜全切除后(图1),无神经功能缺损,无肿瘤残余,无其他并发症,这对于术后长期生存效果有极大意义。目前,他正在接受后续的质子放疗。

图1,术前术后影像资料对比,术前(红色箭头):图A、B显示了下斜坡及齿状突可见中线占位病变,影像学表现为脊索瘤侧伸有限。术后(蓝色箭头):图C、D显示了用于闭合瘤腔的脂肪移植物,没有肿瘤残留。术后MRI显示完成了肿瘤全切除。术后患者无神经功能缺损。病理检查显示为典型脊索瘤。

术中情况:

术中通过磁共振成像(MRI)监测术后神经功能缺损和术后肿瘤体积。在鼻内窥镜下以30度和45度角行双鼻孔入路。随后,制作一个心形皮瓣,钻取斜坡以暴露病变(图2)。在初始减压后,轻轻钻取C1环以到达齿状突内及周围的肿瘤,并进行完整切除。

图2:内镜鼻内入路手术技术示意图。(A)显示手术路径(蓝色箭头),以及在鼻咽上部(蓝月牙)形成的心形皮瓣的位置。这张图强调了需要有角度的内窥镜进行更好的术中视野暴露(*色半透明三角形)(B)为轴向视图,(C)显示了为获得心形皮瓣而进行的切口的术中内窥镜视图,如本例中所用,(D)为冠状视图。(B和D)显示了术后图像分析的结果,在此过程中,Froelich教授对进行骨磨除的部位进行了分段(蓝色),并将其投影到患者的术前CT扫描上。注意,除了下斜坡外,C1环的上部分也被轻微钻孔以到达齿状突的肿瘤。世界神经内镜技术领域的先行者SebastienFroelich教授

神经内镜始于20世纪初,年开始用于治疗更多神经外科疾病,年神经内镜技术应用更加成熟和广泛,在神经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直到近年来,这种不开颅、创口小、并发症少、术中出血量少且能达到高精准切除率的手术方式尤受患者青睐。神经内镜应用在颅底肿瘤手术方面,并非一帆风顺的,这中间克服很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这也正需要一大批临床神经外科医生去发现、去研究和进步。SebastienFroelich教授团队正属于这个技术领域内的开拓者和先行者。

早在年,SebastienFroelich教授团队就曾使用神经内镜经单鼻孔入路成功夹闭颅内前交通动脉瘤,这在世界神经外科领域内属于首创。

而后,SebastienFroelich教授结合多年的手术经验又独创了具有革命性的神经内镜“筷子”手法,使得手术操作由两人变为一人,完美解决了手术过程中存在的配合问题,也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手术效果和准确度。这在神经外科内镜经鼻手术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世界各地医生纷纷效仿和学习。采用其发明的“筷子手法”,可以轻松流畅地进行神经内镜经蝶微创手术,对于颅底斜坡脊索瘤、垂体瘤、脑膜瘤等极为适用,而且手术节奏感强,术野干净清晰,手术安全。

此外,SebastienFroelich教授还提出了克服脊索瘤的颅底基础方法、鼻内镜和下鼻甲联合皮瓣修复扩大鼻内入路后大面积颅底缺损的手术方法,这对于颅底脊索瘤的治疗、对于患者的预后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SebastienFroelich教授

SebastienFroelich教授是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旗下世界神经外科顾问团成员、世界神经外联合会(WFNS)颅底手术委员会主席。在经鼻入路神经内镜手术过程中,大多数中国神经外科医生都是用左手手持神经内镜,右手手持操作器械,如吸引器,刮匙,双极电凝等。如果需要精细操作,可能需要助手帮助拿着吸引器或神经内镜,甚至双人四手操作。由于鼻腔空间有限,如果助手操作不熟练或配合不默契,经常会出现鼻腔内器械“打架”等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法国颅底神经外科医生SebastienFroelich教授发明了一种“筷子技术chopstickstechnique”,可以让术者同时操作“内镜、吸引器、第三个器械”,真正做到“人镜合一”,为世界神经内镜发展和颅底显微手术技术进步贡献卓著。

筷子技术是将神经内镜和吸引器持握在同侧手内,模拟筷子的抓持方法而得名。

此技术是利用鼻孔作为内镜和吸引器的支点,在鼻腔狭窄的空间,我们只需要用手指轻轻的夹持和引导内镜的移动。

Froelich教授年纪轻轻就成了世界神外领域手术例数和成功率数一数二的专家,被同行誉为“天才教授”,在颅底脊索瘤、垂体瘤、脑膜瘤等尤为为精通。他曾受邀成为全球50多家医学院的课程主任和讲师,将自己神经外科创新性技术和手术经验分享到了世界各个地区,跟随他学习、进修专业技术是很多年轻神经外科医生的向往。

INC

INC旗下世界神经外科顾问团(WorldAdvisoryNeurosurgicalGroup,WANG)是由世界各发达国家神经外科宗师联合组成的大师集团,囊括了神经外科各细分领域的世界非常知名的教授。世界颅底大师巴特朗菲教授精于脑干、松果体、重要功能区等疑难位置的肿瘤切除,儿童神经外科专家JamesT.Rutka教授擅于利用前沿技术治疗小儿脑瘤和癫痫,世界神经外联合会(WFNS)颅底手术委员会主席SebastienFroelich教授在神经内镜手术方面经验颇为丰富。神外大师间频繁的学术交流,共同为患者提供的先进诊疗意见,更好的为病人解除病痛、保驾护航,国内患者如对自身治疗方案有所疑虑或追求更好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可拨打--预约INC国际专家远程邮件或视频咨询,以获取海外教授的第二诊疗意见和专属治疗方案。

Froelich教授相关阅读

●WFNS颅底手术委员会主席法国Froelich教授来INC学术交流●WFNS颅底手术委员会主席、INC法国Froelich教授WFNS全球大会之行●WFNS世界颅底主席Froelich教授中国颅底大会开讲!●大师手术视频之Froelich教授

经后岩骨入路切除后视交叉性巨大颅咽管瘤●3天6种颅底手术入路解剖和手术实训,世界颅底主席Froelich重磅课程进行中

相关参考资料:

SebastienFroelich,ChordomaoftheCraniocervicalJunction:EndoscopicEndonasalApproach.JNeurolSurgBSkullBase.Dec

更多资讯看点

INC国际神外教授:·Bertalanffy教授·Rutka教授·DiRocco教授·Froelich教授·Lawton教授·更多教授神外疾病科普:·胶质瘤·髓母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听神经瘤·脑膜瘤·颅咽管瘤·松果体区肿瘤·垂体瘤·动脉瘤·脊髓肿瘤·脊索瘤·室管膜瘤·脑海绵状血管瘤脑瘤治疗前沿技术:·国际教授远程咨询·脑肿瘤出国手术·脑瘤综合治疗·激光间质热疗(LITT)·质子治疗·术中磁共振技术(iMRI)·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DBS脑深部刺激疑难手术展示:·脑干胶质瘤·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功能区胶质瘤·复杂位置脑膜瘤·高位脊髓肿瘤·枕骨大孔区肿瘤·斜坡肿瘤媒体报道:·新华社·人民日报·学习强国扫描下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