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种疫苗前
医生在进一步检查中意外发现男子血压奇高一侧的颈动脉几近堵死幸亏进行了及时的治疗避免了危险发生▲市民前来接种新冠疫苗。记者苗剑摄
从来不觉得有高血压
打疫苗前的检查救了他一命
近日,62岁的鲁先生到武汉古田四路韩家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种新冠疫苗,例行检查时发现血压高压有毫米汞柱,属于高血压的最高危级别。鲁先生从来就不知道自己血压这么高,只是偶感头晕也不曾在意。社区医院进一步检查。随后,鲁医院做了颈部血管彩超,发现自己左侧颈动脉严重狭窄,当即被收入神经内科。管床医生、医院神经内科医生为鲁先生完善脑血管造影发现,狭窄达到90%,几乎堵死了。颈动脉狭窄正是导致脑梗死的重要原因,医生与鲁先生及其家属充分沟通后,给他做了“左侧颈内动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以及左侧颈外动脉球囊扩张术,“一线天”迅速恢复了血流。医生表示,鲁先生很幸运,提前干预避免了脑梗死的发生。目前,鲁先生已出院,可继续接种疫苗。
若未能及时发现治疗
可能留下肢体瘫痪的后遗症
与鲁先生同时治疗的另一位颈动脉狭窄患者则没那么幸运。75岁的刘先生在凌晨被家人发现晕倒在厕所,将他送到医院。急诊检查提示左脑大面积缺血,脑血管造影发现左侧颈内动脉窦部闭塞。神经内科介入团队立即为刘先生急行左侧的颈内动脉球囊扩张、颈内动脉取栓术和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经过40分钟的救治,刘先生闭塞的血管再通。遗憾的是,刘先生之前并没有发现左侧颈动脉狭窄,虽然打通了血管,但仍留下了右侧肢体瘫痪。▲市民前来接种新冠疫苗。记者肖僖摄医生建议医生介绍,颈动脉斑块、颈动脉狭窄是导致脑梗死的重要原因,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长期吸烟史、长期大量饮酒等均是颈动脉狭窄的主要危险因素。医生建议,45岁以上、具有上述两项危险因素者,应每年做一次颈动脉彩超。通过筛查,既可对狭窄不甚严重的患者及早给予行为指导或药物干预,延缓狭窄的进展,又可对狭窄严重的患者采取介入或手术治疗,避免中风的发生。
打疫苗前要自查
哪些人不适合接种?
不适合接种的人群包括孕妇、哺乳期妇女,正处在发热、感染等疾病急性期、患免疫缺陷或免疫紊乱的人群以及严重的肝肾疾病、药物不可控制的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症、恶性肿瘤患者等人员。新冠病*灭活疫苗说明书中提示: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严重慢性疾病患者慎用。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和(或)药物治疗,血压可维持在相对正常水平,没有糖尿病并发症,原则上可以接种新冠疫苗,具体请按临床医师医嘱执行。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服用稳定剂量药物,病情平稳的,原则上可以进行接种。甲状腺功能减退(TSH>10μIU/mL,且T3、T4低于正常值)的患者以及未控制的甲状腺功能亢进或甲亢性突眼患者,建议暂缓接种。此外,心脏病等心血管系统疾病如果处于急性发作期应暂缓接种疫苗。
如果有这类疾病,接种要注意
上下滑动查看
甲状腺疾病患者新冠疫苗接种指引
(一)已经诊断并服用稳定剂量左甲状腺素(优甲乐)的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可以进行接种。
(二)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TSH>10μIU/mL,且T3、T4低于正常值时,建议暂缓接种。
(三)未控制的甲状腺功能亢进或甲亢性突眼患者,建议暂缓接种。
(四)正在服用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左甲状腺素(优甲乐)或抗甲状腺药物甲巯咪唑(赛治、他巴唑)、丙硫氧嘧啶,不作为疫苗接种的禁忌。
高血压患者新冠疫苗预防接种指引
(一)高血压定义: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收缩压≥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物,血压虽然低于/90mmHg,仍应诊断为高血压。(引自《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年修订版》)
(二)高血压患者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和(或)药物治疗,血压低于/90mmHg,可以正常接种新冠疫苗。
(三)高血压患者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和(或)药物治疗,收缩压≥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但当日血压值收缩压<mmHg且舒张压<mmHg,可予以接种。接种后,留观区医生需加强观察。
(四)高血压患者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和(或)药物治疗,但收缩压≥mmHg和(或)舒张压≥mmHg,建议暂缓接种。经调整高血压治疗方案,待血压控制在收缩压<mmHg且舒张压<mmHg时,可以进行接种。
糖尿病患者新冠疫苗预防接种指引
(一)糖尿病定义:空腹血糖≥7.0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并伴有典型糖尿病症状(烦渴多饮、多尿、多食,不明原因体重下降),或糖化血红蛋白≥6.5%。(引自《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二)糖尿病患者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和(或)药物治疗,空腹血糖≤13.9mmol/L,可以正常接种新冠疫苗。
(三)目前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高渗状态、乳酸酸中*)或患有上述急性并发症痊愈未满2周的糖尿病患者,建议暂缓接种。
(四)用于治疗糖尿病的各种药物(包括注射胰岛素),均不作为疫苗接种的禁忌。
(五)1型糖尿病患者可参照2型糖尿病患者的相关标准。
中风也可以预防
转发提醒身边人
本文转载自